第一部分 引言 | 第1-10页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0-30页 |
2.1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及其应用 | 第10页 |
2.2 小麦的组织培养研究 | 第10-11页 |
2.3 影响小麦体细胞胚性无性系高频率建立的因素。 | 第11-20页 |
2.3.1 外源植物激素的影响 | 第11-14页 |
2.3.2 基因型的影响 | 第14-16页 |
2.3.3 胚龄 | 第16-17页 |
2.3.4 糖(或碳源)种类及浓度的影响 | 第17-18页 |
2.3.5 其它因素的影响 | 第18-20页 |
2.4 胚性愈伤组织继代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 第20-22页 |
2.4.1 胚性愈伤组织的继代和胚性的保持 | 第20页 |
2.4.2 胚性愈伤组织继代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 第20-22页 |
2.5 胚性愈伤组织(EC)和非胚性愈伤组织(NEC)的差异 | 第22-27页 |
2.5.1 胚性愈伤组织和非胚性愈伤组织 | 第22-23页 |
2.5.2 胚性愈伤组织和非胚性愈伤组织的差异 | 第23-27页 |
2.6 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中的变化 | 第27-30页 |
2.6.1 体细胞胚胎(somatic embryo SE) | 第27-28页 |
2.6.2 体细胞胚的起源及发生途径 | 第28页 |
2.6.3 关于体细胞胚发生的“预决定论” | 第28页 |
2.6.4 体细胞胚发生过程中的变化 | 第28-29页 |
2.6.5 体细胞胚的萌发 | 第29-30页 |
第三部分 正文 | 第30-44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4页 |
3.1.1 胚龄的影响 | 第30页 |
3.1.2 外源激素和蔗糖的影响 | 第30页 |
3.1.3 扫描电镜材料的处理及观察 | 第30-31页 |
3.1.4 组织化学材料的处理及观察 | 第31-32页 |
3.1.5 酶活性样品的处理及测定 | 第32-34页 |
3.1.6 愈伤组织诱导率、鲜重增加量、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的计算 | 第34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4-44页 |
3.2.1 外源植物激素的影响 | 第34-36页 |
3.2.2 蔗糖浓度的影响 | 第36-37页 |
3.2.3 胚龄的影响 | 第37-38页 |
3.2.4 基因型的影响 | 第38页 |
3.2.5 胚性愈伤组织(EC)在继代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 第38-42页 |
3.2.6 胚性愈伤组织(EC)和非胚性愈伤组织(NEC)的差异。 | 第42-44页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44-48页 |
4.1 外源激素对体细胞胚性无性系形成的影响 | 第44页 |
4.2 蔗糖浓度的影响 | 第44-45页 |
4.3 胚龄的影响 | 第45页 |
4.4 基因型的影响 | 第45-46页 |
4.5 胚性愈伤组织在继代过程中的变化 | 第46-48页 |
第五部分 结论 | 第48-49页 |
致 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9页 |
作者简介 | 第59-60页 |
图版说明 | 第60-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