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3页 |
英文摘要 | 第13-15页 |
前言 | 第15-25页 |
1.胃肠吸收生理及延长口服固体制剂胃肠滞留时间的意义 | 第15页 |
2.各类胃滞留给药系统 | 第15-19页 |
3.多元胃漂浮系统 | 第19-24页 |
4.模型药物及立题依据 | 第24页 |
5.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第一章 尼群地平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25-33页 |
1 试药与仪器 | 第25页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25-32页 |
·药物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25-27页 |
·药物含量测定方法 | 第25页 |
·测定波长的确定 | 第25-26页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6页 |
·样品溶液稳定性考察 | 第26页 |
·回收率考察 | 第26-27页 |
·精密度考察 | 第27页 |
·体外释放度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27-31页 |
·释放介质的选择 | 第27-28页 |
·释放度测定方法 | 第28页 |
·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 第28-29页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9页 |
·样品溶液稳定性考察 | 第29页 |
·回收率考察 | 第29-30页 |
·精密度考察 | 第30-31页 |
·有关物质的测定 | 第31-32页 |
·色谱条件 | 第31页 |
·系统适用性试验 | 第31页 |
·有关物质的测定方法 | 第31-32页 |
3 讨论 | 第32页 |
·释放介质的选择 | 第32页 |
·有关物质的测定 | 第32页 |
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二章 尼群地平胃漂浮微球的制备及稳定性试验 | 第33-62页 |
1 试药与仪器 | 第33页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33-56页 |
·微球的制备方法 | 第33-34页 |
·微球的质量评价方法 | 第34-35页 |
·收率 | 第34页 |
·包封率 | 第34页 |
·载药量 | 第34页 |
·漂浮率 | 第34页 |
·堆密度 | 第34页 |
·粒径分布 | 第34-35页 |
·释放度 | 第35页 |
·微球处方与工艺因素考察 | 第35-51页 |
·微球处方因素考察 | 第35-46页 |
·微球制备工艺因素考察 | 第46-51页 |
·微球处方与工艺的确定 | 第51-53页 |
·较优处方与工艺的确定 | 第51-52页 |
·微球处方与工艺重现性考察 | 第52-53页 |
·微球初步稳定性考察 | 第53-54页 |
·影响因素试验 | 第53-54页 |
·加速试验 | 第54页 |
·微球释药机理的初步探讨 | 第54-56页 |
3 讨论 | 第56-60页 |
·乳化溶剂扩散法制备胃漂浮微球 | 第56-58页 |
·影响微球释放度的因素 | 第58-59页 |
·影响微球漂浮性的因素 | 第59页 |
·微球释药机理的探讨 | 第59-60页 |
·微球的稳定性 | 第60页 |
4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三章 尼群地平胃漂浮微球在人体内γ-闪烁显像示踪研究 | 第62-68页 |
1 试药与仪器 | 第62页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62-65页 |
·~(99m)Tc-MIBI标记的尼群地平胃漂浮型微球的制备 | 第62-63页 |
·~(99m)Tc-MIBI标记的尼群地平非胃漂浮型微球的制备 | 第63页 |
·体内实验设计 | 第63页 |
·结果 | 第63-65页 |
·微球的制备 | 第63-64页 |
·尼群地平胃漂浮微球在人体内γ-闪烁显像示踪 | 第64-65页 |
3 讨论 | 第65-67页 |
·~(99m)Tc-MIBI的加入 | 第65页 |
·体内漂浮性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65-66页 |
·影响胃内滞留时间的主要因素 | 第66-67页 |
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四章 尼群地平胃漂浮缓释微球家兔体内药动学研究 | 第68-80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68页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68-78页 |
·体内实验方案设计 | 第68-69页 |
·给药方案 | 第68-69页 |
·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69页 |
·体内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69-72页 |
·色谱条件 | 第69页 |
·血浆样品的处理和测定 | 第69页 |
·方法专属性考察 | 第69-70页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70-71页 |
·方法回收率和精密度考察 | 第71页 |
·提取回收率考察 | 第71-72页 |
·最低检测限和定量限考察 | 第72页 |
·体内血药浓度研究数据 | 第72-74页 |
·血药浓度测定结果 | 第72-73页 |
·两种制剂平均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 第73-74页 |
·体内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 第74-78页 |
·药动学参数计算 | 第74-76页 |
·方差分析 | 第76-77页 |
·相对生物利用度 | 第77-78页 |
·生物等效性 | 第78页 |
3 讨论 | 第78-79页 |
·两种制剂的体内药动学行为 | 第78-79页 |
·方差分析 | 第79页 |
·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 | 第79页 |
4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全文结论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投稿及发表论文情况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