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小区停车位的含义界定及其权利来源 | 第11-15页 |
第一节 小区停车位的含义 | 第11页 |
第二节 小区停车位的分类 | 第11-12页 |
第三节 小区停车位的权利来源 | 第12-15页 |
一、土地使用权方面 | 第12-13页 |
二、建筑规划方面 | 第13页 |
三、建造投资方面 | 第13页 |
四、与地面建筑物的关系方面 | 第13-14页 |
五、建筑容积率方面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小区停车位权利归属的理论分析 | 第15-23页 |
第一节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概念、特征 | 第15-17页 |
一、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概念 | 第15-16页 |
二、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之特征 | 第16-17页 |
第二节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之构成 | 第17-19页 |
一、专有权 | 第17-18页 |
二、共有权 | 第18-19页 |
三、成员权 | 第19页 |
第三节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理论在停车位权属界定中的运用 | 第19-23页 |
第三章 小区停车位权利归属的比较法考察 | 第23-32页 |
第一节 各国立法及司法实务综述 | 第23-27页 |
一、日本 | 第23-24页 |
二、美国 | 第24-26页 |
三、德国 | 第26页 |
四、法国 | 第26-27页 |
五、加拿大 | 第27页 |
第二节 我国台湾、澳门地区立法和司法实务综述 | 第27-29页 |
一、台湾地区 | 第27-28页 |
二、澳门地区 | 第28-29页 |
第三节 比较分析与归纳 | 第29-32页 |
一、各国及我国台湾、澳门地区停车位特点 | 第29-30页 |
二、小区停车位权利归属的两种不同模式比较 | 第30-32页 |
第四章 小区停车位权属的具体确定 | 第32-41页 |
第一节 确定小区停车位权属的依据 | 第32-36页 |
一、建筑容积率标准 | 第32-34页 |
二、面积公摊标准 | 第34-36页 |
第二节 小区停车位权属的具体确定 | 第36-41页 |
一、小区内地面停车位的权利归属 | 第36页 |
二、楼房首层架空层停车位的权利归属 | 第36-37页 |
三、小区内独立建设的多层停车位的权利归属 | 第37页 |
四、利用人防工程改造的地下停车位的权利归属 | 第37-40页 |
五、利用地下空间建造成的非人防工程性质的停车位的权利归属 | 第40-41页 |
第五章 对《物权法》有关规定的评析及完善建议 | 第41-48页 |
第一节 《物权法》第74条的优点与缺陷 | 第41-43页 |
一、《物权法》第74条的优点 | 第41页 |
二、《物权法》第74条的缺陷 | 第41-43页 |
第二节 关于"首先满足业主的需要"的理解和适用 | 第43-44页 |
一、对"首先满足"的偏见和分析 | 第43-44页 |
二、如何理解"满足业主需要" | 第44页 |
三、业主的需要是否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法律是否应当注意保护这种变化下的新需要? | 第44页 |
四、没有"首先满足业主的需要"的法律后果 | 第44页 |
第三节 对《物权法》第74条的完善建议 | 第44-48页 |
一、对"首先满足"进行细化规定 | 第44-45页 |
二、完善不动产登记制度 | 第45-46页 |
三、将停车位分为专有停车位和共用停车位 | 第46页 |
四、平衡开发商与业主之间的利益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