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选择对玉米群体品质的改良效果研究
致谢 | 第1-8页 |
中文摘要 | 第8-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26页 |
·玉米种质资源的研究 | 第9-11页 |
·玉米种质资源的重要性 | 第9页 |
·玉米种质资源的主要类型及利用 | 第9-10页 |
·我国玉米种质资源的研究状况 | 第10-11页 |
·玉米群体改良的概述 | 第11-14页 |
·玉米群体的改良意义 | 第11页 |
·群体改良的方法 | 第11-13页 |
·群体内改良的轮回选择 | 第12-13页 |
·群体间轮回选择方法 | 第13页 |
·群体改良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玉米品质的重要性 | 第14-20页 |
·玉米品质的质量指标 | 第14-15页 |
·玉米粗淀粉的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淀粉的主要用途 | 第15-16页 |
·淀粉的变异性 | 第16页 |
·淀粉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玉米蛋白质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蛋白质的主要用途 | 第17页 |
·蛋白质的变异性 | 第17页 |
·蛋白质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玉米粗脂肪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脂肪的主要用途 | 第18页 |
·脂肪的变异性 | 第18-19页 |
·脂肪的研究现状 | 第19页 |
·玉米赖氨酸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赖氨酸的主要用途 | 第19页 |
·赖氨酸的变异性 | 第19-20页 |
·赖氨酸的研究现状 | 第20页 |
·近红外分析技术测定玉米品质性状的研究及应用 | 第20-26页 |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原理 | 第20-21页 |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特点 | 第21页 |
·近红外光谱分析的测定过程 | 第21-22页 |
·影响近红外光谱分析的因素 | 第22-23页 |
·近红外光谱分析在农作物品质分析中的应用 | 第23-26页 |
·粮食作物品质方面 | 第23-24页 |
·经济作物品质方面 | 第24-25页 |
·蔬菜及水果作物品质方面 | 第25-26页 |
2. 引言 | 第26-27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7-30页 |
·试验一 | 第27-28页 |
·基础材料 | 第27页 |
·选择方法与程序 | 第27页 |
·供试材料 | 第27页 |
·田间试验设计 | 第27-28页 |
·取样方法 | 第28页 |
·品质测定方法 | 第28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8页 |
·试验二 | 第28-30页 |
·方法原理 | 第28-29页 |
·供试材料 | 第29页 |
·试验方法 | 第29页 |
·维护模型的方法 | 第29-30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0-58页 |
·群体本身的品质改良 | 第30-35页 |
·淀粉群体本身的品质改良 | 第30-32页 |
·不同世代粗淀粉含量的分析 | 第30-31页 |
·不同世代粗蛋白含量的分析 | 第31页 |
·不同世代粗脂肪含量的分析 | 第31-32页 |
·不同世代赖氨酸含量的分析 | 第32页 |
·蛋白群体本身的品质改良 | 第32-35页 |
·不同世代粗蛋白含量的分析 | 第33页 |
·不同世代粗淀粉含量的分析 | 第33-34页 |
·不同世代粗脂肪含量的分析 | 第34页 |
·不同世代赖氨酸含量的分析 | 第34-35页 |
·数量性状遗传分析 | 第35-47页 |
·联合方差分析 | 第35-36页 |
·组合品质性状 | 第35页 |
·组合农艺性状 | 第35-36页 |
·配合力方差分析 | 第36-38页 |
·组合品质性状 | 第36-37页 |
·组合农艺性状 | 第37-38页 |
·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 | 第38-40页 |
·品质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结果 | 第38-40页 |
·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结果 | 第40页 |
·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 | 第40-45页 |
·品质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结果 | 第41-43页 |
·农艺性状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结果 | 第43-45页 |
·配合力基因型方差和遗传参数估算 | 第45-47页 |
·品质的配合力基因型方差和遗传力分析结果 | 第45-46页 |
·农艺性状的基因型方差及遗传力分析结果 | 第46-47页 |
·组合品质的比较 | 第47-48页 |
·淀粉群组合品质的分析结果 | 第47-48页 |
·蛋白群组合品质的分析结果 | 第48页 |
·品质相关分析 | 第48-50页 |
·品质与穗部性状的相关分析 | 第49-50页 |
·淀粉群品质与穗部性状的相关分析 | 第49页 |
·蛋白群品质与穗部性状的相关分析 | 第49-50页 |
·果穗不同部位品质分析 | 第50-52页 |
·淀粉群果穗不同部位的品质含量 | 第50页 |
·蛋白群果穗不同部位的品质含量 | 第50-51页 |
·四个玉米杂交种果穗不同部位的品质含量 | 第51-52页 |
·维模分析结果 | 第52-58页 |
·校正集和外部验证集样品中2 个成分含量分布 | 第52-53页 |
·校正集与验证集的划分 | 第53-54页 |
·光谱预处理方法对模型校正及预测效果的影响 | 第54页 |
·不同谱区范围对校正模型的影响 | 第54-55页 |
·校正模型实际预测效果的评价 | 第55-58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58-63页 |
·群体不同世代品质分析 | 第58页 |
·组合各性状的遗传分析 | 第58-59页 |
·品质性状的遗传分析 | 第58-59页 |
·产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 第59页 |
·品质间相关分析 | 第59-60页 |
·品质含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分析 | 第60页 |
·果穗不同部位的品质含量分析 | 第60-61页 |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 | 第61页 |
·影响建立近红外光谱分析的因素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3页 |
英文摘要 | 第73-75页 |
附表 | 第75-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