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目录 | 第10-15页 |
图目录 | 第15-16页 |
表目录 | 第16-1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8-31页 |
·研究背景 | 第18-21页 |
·问题的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4页 |
·研究意义 | 第24-26页 |
·服务增强战略类型及变革路径的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服务增强制造企业的组织要素研究的意义 | 第25-26页 |
·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论文结构 | 第28-29页 |
·研究贡献 | 第29-31页 |
第2章 服务增强研究现状 | 第31-61页 |
·企业战略及其变革研究综述 | 第31-38页 |
·企业战略研究概述 | 第31-33页 |
·战略变革研究综述 | 第33-37页 |
·本节小结 | 第37-38页 |
·组织要素研究综述 | 第38-43页 |
·组织要素理论回顾 | 第38-39页 |
·服务增强制造企业的组织要素综述 | 第39-40页 |
·服务增强制造企业组织要素的抽取 | 第40-42页 |
·本节小结 | 第42-43页 |
·服务增强战略研究综述 | 第43-59页 |
·文献收集 | 第43页 |
·概念界定 | 第43-45页 |
·宏观视角下的服务增强战略研究 | 第45-49页 |
·微观视角下的服务增强战略研究 | 第49-52页 |
·静态视角下的服务增强战略研究 | 第52-55页 |
·动态角度下的服务增强战略研究 | 第55-56页 |
·服务增强战略的组织模式概述 | 第56-58页 |
·服务增强现有研究的不足 | 第58-59页 |
·本节小结 | 第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3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模型的建立 | 第61-90页 |
·服务增强内涵的界定 | 第61-63页 |
·服务增强战略的界定 | 第61页 |
·服务增强战略的内涵 | 第61-63页 |
·服务增强战略的影响机制分析 | 第63-69页 |
·外部诱发 | 第63-65页 |
·外部客户需求的拉动 | 第65-66页 |
·内部服务创新的推动 | 第66-68页 |
·基于内外部匹配的服务增强战略的研究框架 | 第68-69页 |
·服务增强战略的分类及其对绩效的影响 | 第69-81页 |
·产品导向型服务增强(SSP)的内容、特征及其绩效 | 第71-75页 |
·客户导向型服务增强(SSC)的内容、特征及其绩效 | 第75-80页 |
·两类服务增强战略与绩效的关系假设 | 第80-81页 |
·服务增强企业组织要素的比较及关系假设 | 第81-89页 |
·服务增强组织的“客户导向”原则 | 第81-82页 |
·产品导向组织与客户导向组织的组织要素对比 | 第82-83页 |
·制造企业服务增强战略与组织要素的关系分析 | 第83-84页 |
·组织要素的关系模型构建及假设 | 第84-89页 |
·小结 | 第89-90页 |
第4章 研究设计与小样本预测试 | 第90-123页 |
·研究设计 | 第90-93页 |
·问卷的开发方法 | 第90-91页 |
·研究样本的选取标准 | 第91-92页 |
·抽样方法 | 第92-93页 |
·样本规模的确定 | 第93页 |
·变量的测量维度及题项开发 | 第93-103页 |
·市场环境的测量维度及题项 | 第94-97页 |
·制造企业战略定位的测量维度及题项 | 第97-101页 |
·组织要素的测量题项 | 第101-102页 |
·绩效水平 | 第102-103页 |
·问卷设计 | 第103-109页 |
·问卷设计原则 | 第103-104页 |
·问卷的开发过程 | 第104-107页 |
·问卷的本土化 | 第107-109页 |
·预调查问卷的结构 | 第109页 |
·小样本测试 | 第109-121页 |
·小样本测试的调查程序 | 第110页 |
·小样本预测试数据分析 | 第110-121页 |
·初始测量量表的修正与补充 | 第121-122页 |
·小结 | 第122-123页 |
第5章 正式调查及数据分析 | 第123-138页 |
·数据的获取 | 第123-124页 |
·研究抽样 | 第123页 |
·调查方法 | 第123-124页 |
·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 第124页 |
·数据分析方法介绍 | 第124-126页 |
·描述统计 | 第125页 |
·探索性因子分析 | 第125页 |
·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125页 |
·分层回归分析 | 第125-126页 |
·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 第126-127页 |
·事业部信息的描述统计 | 第126页 |
·样本人口特征的描述统计 | 第126-127页 |
·问卷缺失值的处理 | 第127页 |
·样本检验 | 第127-129页 |
·正态性检验 | 第127-128页 |
·填答者同质性检验 | 第128页 |
·共同方法变异分析 | 第128-129页 |
·正式测量的数据质量分析 | 第129-137页 |
·市场环境量表的检验 | 第129-132页 |
·战略竞争定位量表的检验 | 第132-135页 |
·组织要素量表的检验 | 第135-137页 |
·小结 | 第137-138页 |
第6章 制造企业服务增强战略的模式及其变革路径 | 第138-153页 |
·数据分析方法介绍 | 第138-140页 |
·服务增强战略的模式 | 第140-147页 |
·外部环境的聚类结果 | 第140-143页 |
·服务战略竞争定位的聚类分析 | 第143-144页 |
·基于匹配关系的服务增强战略类型 | 第144-147页 |
·服务增强战略的变革模式 | 第147-151页 |
·服务战略的变革模式分析 | 第148-151页 |
·变革模式的解释 | 第151页 |
·小结 | 第151-153页 |
第7章 制造企业服务增强的组织要素 | 第153-172页 |
·制造企业的服务增强战略与组织要素的关系 | 第153-161页 |
·SSP战略和SSC战略的构念 | 第153-154页 |
·组织要素测量题项的有效性检验 | 第154-156页 |
·组织要素与服务增强导向关系模型检 | 第156-158页 |
·组织要素检验结果的解释 | 第158-161页 |
·案例分析 | 第161-170页 |
·大连三洋冷链公司的服务增强战略变革 | 第161-166页 |
·SKF的服务增强战略变革 | 第166-170页 |
·小结 | 第170-172页 |
第8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第172-183页 |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172-176页 |
·结论一 | 第172-173页 |
·结论二 | 第173页 |
·结论三 | 第173-174页 |
·结论四 | 第174页 |
·结论五 | 第174-176页 |
·管理启示 | 第176-179页 |
·启示一 | 第176-178页 |
·启示二 | 第178页 |
·启示三 | 第178-179页 |
·研究不足及研究展望 | 第179-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183-191页 |
附录 | 第191-215页 |
附录1 调查申请函(中英文版本) | 第191-193页 |
附录2 调查问卷(初稿) | 第193-203页 |
附录3 调查问卷(正式稿) | 第203-213页 |
附录4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参加的项目 | 第213-214页 |
附录5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或投稿的论文 | 第214-215页 |
致谢 | 第215-2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