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13页 |
(一) 选题初衷及意义 | 第8页 |
1. 选题初衷 | 第8页 |
2. 意义 | 第8页 |
(二) 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 第8-11页 |
1. 研究现状 | 第8-9页 |
2. 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三) 研究范围、方法和写作体例 | 第11-13页 |
一、 法律介入经济的传统理论 | 第13-21页 |
(一) “介入”的基础—交易成本 | 第13-15页 |
(二) “介入”的前提—最大化 | 第15-16页 |
(三) “介入”的标准—均衡 | 第16-18页 |
(四) “介入”的最终目标—效率 | 第18-21页 |
二、 对传统理论的挑战 | 第21-25页 |
(一) “劫富济贫”理论 | 第21-22页 |
(二) 效率不能促进财富最大化 | 第22-25页 |
三、 “创造力”的价值 | 第25-42页 |
(一) 法律和市场经济理论:一种新的思维方法 | 第25-28页 |
1. 市场是一种社会团体 | 第26-27页 |
2. 市场是一个有意义的过程 | 第27-28页 |
(二) 财富、发现及创造性选择 | 第28-34页 |
(三) “法律和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 | 第34-42页 |
1. 法律和市场经济的社会责任伦理 | 第34-37页 |
2. 社会组织与能动的财富形成的关系 | 第37-40页 |
3. 广泛的分配促进财富 | 第40-42页 |
四、 我国法律中对“创造力”的保障 | 第42-52页 |
(一) 宪法的修正及其价值的体现 | 第42-44页 |
1. 第11 条关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条款的演变 | 第42-43页 |
2. 第8 条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条款的演变 | 第43-44页 |
3. 第6 条关于“分配制度”条款的演变 | 第44页 |
(二) 民事立法的演变及其价值的体现 | 第44-47页 |
(三) 新理念—《公司法》的修订 | 第47-52页 |
1. 公司章程可以规定更多的任意性条款 | 第47-48页 |
2. 降低了公司设立的门槛,鼓励投资创业 | 第48-49页 |
3. 增加了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的权利 | 第49-50页 |
4. 加重了股东尤其是大股东的义务 | 第50-52页 |
五、 如何进一步保障“创造力” | 第52-60页 |
(一) “机会平等”的理念 | 第52-53页 |
(二) 社会分层中的“公正” | 第53-60页 |
1. 社会阶层之间的相互开放和平等进入 | 第54-56页 |
2. 各个阶层所得应有所差别并且是恰如其分的分配 | 第56页 |
3. 社会各个阶层之间应当保持一种互惠互利关系 | 第56-60页 |
六、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