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21页 |
前言 | 第21-23页 |
文献综述 | 第23-37页 |
1 水稻株型的研究进展 | 第23-34页 |
·株型问题的提出 | 第23页 |
·各部位株型特征的研究现状 | 第23-29页 |
·根系特征与产量形成 | 第23-24页 |
·叶部特征与产量形成 | 第24-26页 |
·茎秆特征与产量形成 | 第26-27页 |
·穗部特征与产量形成 | 第27-29页 |
·国内外超高产水稻的理想株型模式 | 第29-30页 |
·Khush 博士的“少蘖、大穗模式” | 第29页 |
·黄耀祥院士(1983) 提出的“半矮杆丛生早长超高产株型模式” | 第29-30页 |
·杨守仁的“短枝立叶, 大穗直穗”株型模式 | 第30页 |
·周开达教授(1995) 的“重穗型”模式 | 第30页 |
·袁隆平院士提出的超高产杂交稻的理想株型模式 | 第30页 |
·水稻生育特征研究进展 | 第30-34页 |
·茎蘖发生与成穗 | 第30-31页 |
·物质生产与转运 | 第31-32页 |
·叶面积指数 | 第32页 |
·氮素营养与叶绿素含量 | 第32-33页 |
·籽粒灌浆 | 第33-34页 |
2 水稻高产株型指标及其调控研究进展 | 第34-35页 |
3 株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本研究的思路 | 第35-37页 |
第一章 双季稻高产品种株型特征研究 | 第37-4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试验设计 | 第37页 |
·考查测定项目与计算方法 | 第37-38页 |
·数据处理 | 第3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5页 |
·双季稻产量、产量构成及分类 | 第38-40页 |
·不同类型水稻的形态特征 | 第40-43页 |
·茎秆特征 | 第40-41页 |
·叶片特征 | 第41-42页 |
·穗部特征 | 第42-43页 |
·不同类型双季稻的生理特征 | 第43-45页 |
·物质生产、转运及收获指数 | 第43-44页 |
·叶面积指数(LAI) | 第44页 |
·氮素吸收利用特征 | 第44-45页 |
3 讨论 | 第45-46页 |
4 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二章 双季稻高产群体(N-n)叶龄期株型指标 | 第47-6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7-53页 |
·试验材料 | 第47页 |
·试验设计 | 第47-51页 |
·氮肥施用量试验 | 第47-48页 |
·基蘖肥与穗肥施用比例试验 | 第48页 |
·氮肥追用时期试验 | 第48-49页 |
·氮肥用量与密度互作试验 | 第49-50页 |
·栽插密度试验 | 第50页 |
·菜籽枯施用量试验 | 第50-51页 |
·移栽秧龄试验 | 第51页 |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51-53页 |
·茎蘖动态 | 第51页 |
·苗高和株高 | 第51页 |
·LAI 及干物质生产 | 第51-52页 |
·叶绿素含量测定 | 第52页 |
·植株形态指标(叶长、叶开角、叶基角、叶披垂角、节间长度配置、茎基宽) | 第52页 |
·成穗最小单茎重值 | 第52页 |
·群体透光率 | 第52页 |
·植株氮素含量 | 第52页 |
·分蘖节位调查 | 第52-53页 |
·籽粒灌浆动态 | 第53页 |
·气象资料来源 | 第5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3-58页 |
·产量类型的划分 | 第53页 |
·茎蘖数及叶片含氮率 | 第53-55页 |
·叶绿素含量 | 第55-56页 |
·LAI | 第56-57页 |
·干物质生产 | 第57-58页 |
3 小结 | 第58页 |
4 讨论 | 第58-60页 |
第三章 双季稻高产群体幼穗分化二期株型指标 | 第60-7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0-68页 |
·茎蘖数与茎蘖组成 | 第60-65页 |
·茎蘖数 | 第60-61页 |
·茎蘖组成 | 第61-65页 |
·叶片含氮率 | 第65-66页 |
·LAI | 第66-67页 |
·物质积累 | 第67-68页 |
3 小结 | 第68页 |
4 讨论 | 第68-70页 |
第四章 双季稻高产群体齐穗期株型指标 | 第70-8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0-83页 |
·形态指标 | 第70-74页 |
·茎秆性状 | 第70-72页 |
·叶片性状 | 第72-74页 |
·生理指标 | 第74-83页 |
·总颖花量 | 第74-75页 |
·有效穗数 | 第75-76页 |
·穗数组成 | 第76-80页 |
·LAI | 第80-81页 |
·叶片含氮率和群体指数 | 第81-83页 |
·物质生产 | 第83页 |
3 小结 | 第83-85页 |
4 讨论 | 第85-87页 |
第五章 双季稻高产群体乳熟期株型指标 | 第87-9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7-94页 |
·叶面积指数 | 第87-88页 |
·叶绿素含量 | 第88-89页 |
·群体透光率 | 第89页 |
·籽粒灌浆动态 | 第89-91页 |
·物质生产 | 第91-94页 |
·乳熟期物质积累 | 第92页 |
·齐穗后及全生育期总干物质生产 | 第92-94页 |
3 小结 | 第94页 |
4 讨论 | 第94-96页 |
第六章 双季稻高产群体株型指标的调控基础 | 第96-11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6-108页 |
·双季稻产量构成中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96-100页 |
·双季稻茎蘖发生与成穗的调控基础 | 第100-103页 |
·双季稻茎蘖发生与叶片含氮量及RSPAD 的关系 | 第100-101页 |
·双季稻够苗叶龄期的决定 | 第101-102页 |
·双季稻中期氮素营养与成穗率的关系 | 第102页 |
·气候因素对双季早稻茎蘖发生的影响 | 第102-103页 |
·氮素营养在植株形态塑造中的作用 | 第103-105页 |
·植株吸氮量对株高的影响 | 第103-104页 |
·茎秆含氮率与上部节间长度的关系 | 第104页 |
·叶片含氮率与叶长、叶开角和披垂角的关系 | 第104-105页 |
·株型与产量形成的关系 | 第105-108页 |
·叶长与产量构成因子的相关 | 第105-106页 |
·叶片披垂角对结实率的影响 | 第106-107页 |
·群体指数对后期物质生产的影响 | 第107-108页 |
·后期氮素营养对物质转运的影响 | 第108页 |
3 小结 | 第108-109页 |
4 讨论 | 第109-111页 |
第七章 双季稻高产群体株型指标的调控 | 第111-15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1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11-148页 |
·氮肥施用量对株型指标的调控作用 | 第111-124页 |
·氮肥施用量对茎蘖发生与成穗的调控作用 | 第111-114页 |
·施氮量对株叶形态的调控作用 | 第114-118页 |
·施氮量对结实期生理指标的调控作用 | 第118-122页 |
·施氮量对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 第122-124页 |
·氮肥追用时期对株型指标的调控作用 | 第124-135页 |
·分蘖氮肥追用时期对茎蘖发生的影响 | 第124-125页 |
·穗肥追用时期对茎蘖成穗的影响 | 第125-126页 |
·追氮时期对株叶形态的影响 | 第126-129页 |
·追氮时期对结实期生理指标的调控作用 | 第129-135页 |
·栽插密度对株型指标的调控作用 | 第135-142页 |
·栽插密度对茎蘖发生与成穗的影响 | 第135-138页 |
·栽插密度对后期生理功能的影响 | 第138-141页 |
·栽插密度对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 第141-142页 |
·基蘖氮肥施用比例对双季稻株型的调控作用 | 第142-146页 |
·基蘖氮肥施用比例对分蘖发生与成穗的影响 | 第142-143页 |
·基蘖氮肥比例对后期物质生产及转运的影响 | 第143-145页 |
·基蘖氮肥比例对双季稻产量与产量构成的影响 | 第145-146页 |
·秧龄对双季稻茎蘖发生与成穗的调控作用 | 第146-148页 |
3 小结 | 第148-150页 |
·施氮量对双季稻株型指标的调控 | 第148页 |
·氮肥追用量及追用时期对双季稻株型指标的调控 | 第148-149页 |
·栽插密度对双季稻株型指标的调控 | 第149页 |
·基蘖氮肥施用比例对双季稻株型指标的调控 | 第149页 |
·秧龄对双季稻株型指标的调控 | 第149-150页 |
4 讨论 | 第150-152页 |
·施氮量的调控效应及适宜施氮量的确定 | 第150页 |
·追氮时期和追氮比例的调控效应及施氮方法的优化 | 第150-151页 |
·适宜秧龄和栽插密度的确定 | 第151页 |
·双季稻高产栽培的主要技术措施 | 第151-152页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52-160页 |
1 双季稻高产群体株型指标 | 第152-154页 |
·双季稻高产品种株型特征 | 第152页 |
·双季稻高产群体N~n叶龄期株型指标 | 第152页 |
·双季稻高产群体幼穗分化二期株型指标 | 第152-153页 |
·双季稻高产群体齐穗期株型指标 | 第153页 |
·双季稻高产群体乳熟期株型指标 | 第153-154页 |
2 双季稻高产群体株型指标调控基础 | 第154-155页 |
3 双季稻高产群体株型指标调控 | 第155-156页 |
·施氮量对双季稻株型指标的调控 | 第155页 |
·氮肥追用量及追用时期对双季稻株型指标的调控 | 第155-156页 |
·栽插密度对双季稻株型指标的调控 | 第156页 |
·基蘖氮肥施用比例对双季稻株型指标的调控 | 第156页 |
·秧龄对双季稻株型指标的调控 | 第156页 |
4 双季稻高产群体优化调控的途径、技术与策略 | 第156-158页 |
·双季稻高产栽培的基本途径 | 第156-158页 |
·双季稻高产栽培的基本技术与调控策略 | 第158页 |
·移栽秧龄 | 第158页 |
·施氮量与栽插密度 | 第158页 |
·基蘖肥比例 | 第158页 |
·穗肥追用时期 | 第158页 |
5 本研究的创新点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158-160页 |
参考文献 | 第160-168页 |
致谢 | 第1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