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解木质素菌株筛选及玉米秸秆多菌种发酵条件优化
| 提要 | 第1-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17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 ·秸秆资源的利用 | 第8页 |
| ·秸秆资源利用的限制因素 | 第8-9页 |
| ·秸秆处理技术的不足 | 第9页 |
| ·玉米秸秆表面微生物的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木质素的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 ·木质素的化学结构 | 第10-11页 |
| ·降解木质素的主要微生物 | 第11-14页 |
| ·秸秆发酵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发酵秸秆的菌种 | 第14-15页 |
| ·秸秆的处理方法 | 第15页 |
| ·秸秆的发酵工艺 | 第15-16页 |
|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 | 第16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第2章 秸秆表面降解木质素的微生物筛选 | 第17-34页 |
| ·实验流程图 | 第17-19页 |
| ·秸秆表面降解木质素细菌的筛选 | 第19-2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9-2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1-24页 |
| ·讨论 | 第24-25页 |
| ·小结 | 第25页 |
| ·秸秆表面降解木质素真菌的筛选 | 第25-3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6-2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8-32页 |
| ·讨论 | 第32-33页 |
| ·小结 | 第33-34页 |
| 第3章 侧耳菌液态发酵工艺参数的确定 | 第34-58页 |
| ·实验流程图 | 第34-35页 |
| ·实验材料 | 第35-36页 |
| ·实验菌株 | 第35页 |
| ·实验培养基 | 第35-36页 |
| ·实验方法 | 第36-38页 |
| ·接种菌塞的制备 | 第36页 |
| ·糙皮侧耳液态发酵工艺参数的优化 | 第36-37页 |
| ·金顶侧耳液态发酵工艺参数的优化 | 第37-38页 |
| ·漆酶活力的测定 | 第38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8-54页 |
| ·两种侧耳菌产漆酶条件的单因素优化结果 | 第38-45页 |
| ·两种侧耳菌产酶条件多因素优化的结果 | 第45-50页 |
| ·培养基条件的优化实验结果 | 第50-54页 |
| ·讨论 | 第54-56页 |
| ·小结 | 第56-58页 |
| ·糙皮侧耳液态发酵工艺参数的优化结果 | 第56页 |
| ·金顶侧耳液态发酵工艺参数的优化结果 | 第56-58页 |
| 第4章 秸秆液态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58-86页 |
| ·实验原理 | 第58-59页 |
| ·实验材料 | 第59页 |
| ·实验菌株 | 第59页 |
| ·实验培养基 | 第59页 |
| ·实验方法 | 第59-61页 |
| ·秸秆成分的分析测定方法 | 第59-60页 |
| ·粗蛋白的测定 | 第60页 |
| ·秸秆发酵条件优化方法 | 第60-61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1-84页 |
| ·糙皮侧耳发酵秸秆单因素条件优化 | 第61-67页 |
| ·金顶侧耳发酵秸秆单因素条件的优化 | 第67-74页 |
| ·B_7 发酵秸秆单因素优化结果 | 第74-79页 |
| ·F_8 发酵秸秆单因素优化结果 | 第79-84页 |
| ·讨论 | 第84页 |
| ·小结 | 第84-86页 |
| 第5章 秸秆固态发酵的研究 | 第86-10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86-87页 |
| ·试验菌株 | 第86页 |
| ·实验培养基 | 第86页 |
| ·实验方法 | 第86-87页 |
| ·实验方案 | 第87-8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88-101页 |
| ·菌种之间的交互作用对生产漆酶的影响 | 第88-93页 |
| ·菌株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发酵秸秆成分的影响 | 第93-100页 |
| ·发酵后秸秆的感官评定 | 第100-101页 |
| ·讨论 | 第101-102页 |
| ·小结 | 第102-104页 |
| 第6 章 全文总结 | 第104-10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7-117页 |
| 摘要 | 第117-120页 |
| ABSTRACT | 第120-124页 |
| 致谢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