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9页 |
·引言 | 第13-14页 |
·研究课题来源与意义 | 第14-1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 第15-28页 |
·矿山空间数据获取技术研究现状 | 第15-21页 |
·矿山三维可视化技术研究现状 | 第21-24页 |
·采场贫损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采空场稳定性与安全控制研究现状 | 第25-28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第二章 采空场空间数据获取与三维模型构建 | 第29-51页 |
·概述 | 第29页 |
·三维空间数据获取的基本原理 | 第29-32页 |
·空间前方交会法 | 第29-30页 |
·空间极坐标法 | 第30-31页 |
·空间坐标转换 | 第31-32页 |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基本原理 | 第32-35页 |
·三维激光扫描原理 | 第32-33页 |
·飞行时间法测距 | 第33-34页 |
·步进电机 | 第34-35页 |
·基于激光扫描的采空场三维空间数据获取技术 | 第35-40页 |
·空区监测系统CMS | 第35-37页 |
·采空场三维空间数据获取 | 第37-40页 |
·采空场三维可视化模型构建 | 第40-44页 |
·三维空间数据可视化原理 | 第40-41页 |
·探测数据预处理 | 第41-42页 |
·采空场三维模型构建 | 第42-44页 |
·井下三维激光扫描精度影响因素分析 | 第44-49页 |
·井下三维激光扫描的误差来源 | 第44页 |
·误差对点云数据精度的影响分析 | 第44-49页 |
·本章结论 | 第49-51页 |
第三章 采空场空间信息可视化挖掘 | 第51-78页 |
·概述 | 第51页 |
·空间信息可视化挖掘的方法与原理 | 第51-54页 |
·数据挖掘理论 | 第51-52页 |
·可视化数据挖掘技术 | 第52-53页 |
·矿山空间信息可视化挖掘的基本原理 | 第53-54页 |
·矿山3D空间数据库 | 第54-57页 |
·矿山3D空间数据库的数据结构 | 第54-55页 |
·矿山3D空间数据库的数据特征 | 第55-56页 |
·矿山3D空间数据库的功能 | 第56-57页 |
·采空场几何信息可视化挖掘 | 第57-62页 |
·采空场边界可视化表达 | 第57-58页 |
·采空场顶板暴露面积计算 | 第58-60页 |
·采空场体积计算 | 第60-62页 |
·缓冲垫层厚度与顶板高度调查 | 第62页 |
·采空场空间关系可视化挖掘 | 第62-70页 |
·采空场群三维空间分布 | 第63页 |
·采空场连通状况 | 第63-64页 |
·采空场模型与原设计的对比 | 第64-65页 |
·采空场群的空间剖面揭示 | 第65-70页 |
·矿山非空间要素信息可视化挖掘 | 第70-74页 |
·矿石品位特征的可视化 | 第70-71页 |
·岩石力学特征的可视化 | 第71-74页 |
·矿山空间与非空间联合信息的可视化挖掘 | 第74-76页 |
·采空场微震监测信息的可视化 | 第75页 |
·采空场危险区域的可视化标识 | 第75-76页 |
·本章结论 | 第76-78页 |
第四章 基于矿山3D数据库的采场贫损控制研究 | 第78-99页 |
·概述 | 第78页 |
·基于矿山3D数据库的采场贫损控制基本原理 | 第78-81页 |
·基本原理 | 第78-79页 |
·技术基础 | 第79-81页 |
·基于连续开采的采场贫损控制研究 | 第81-85页 |
·金属矿连续开采理念 | 第81页 |
·连续开采的采场贫损控制模式 | 第81-84页 |
·深孔合采连续采矿法的贫损控制研究 | 第84-85页 |
·基于采矿环境再造的采场贫损控制研究 | 第85-88页 |
·采矿环境再造的新思路 | 第85页 |
·采矿环境再造的采场贫损控制模式 | 第85-86页 |
·采矿环境再造深孔诱导落矿充填法的贫损控制研究 | 第86-87页 |
·采矿环境再造分段空场嗣后充填法的贫损控制研究 | 第87-88页 |
·基于矿山3D数据库的矿柱回采研究 | 第88-94页 |
·矿柱三维模型创建 | 第89-92页 |
·基于CMS的矿柱回采优化设计 | 第92-93页 |
·矿柱回采方案实施要点 | 第93页 |
·矿柱回采综合评价 | 第93-94页 |
·基于矿山3D数据库的采矿损失贫化计算 | 第94-97页 |
·计算方法 | 第94-95页 |
·采场超、欠挖量计算 | 第95-96页 |
·采场损失贫化率计算 | 第96-97页 |
·本章结论 | 第97-99页 |
第五章 采空场稳定性与安全控制研究 | 第99-130页 |
·概述 | 第99页 |
·采空场失稳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第99-106页 |
·采空场失稳的基本形式 | 第99-100页 |
·采空场失稳的力学机理 | 第100-103页 |
·采空场围岩失稳的影响因素 | 第103-106页 |
·采空场稳定性的FLAC~(3D)分析 | 第106-114页 |
·物理力学参数 | 第106页 |
·破坏准则 | 第106-108页 |
·计算模型 | 第108页 |
·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 | 第108-109页 |
·计算方案设计 | 第109页 |
·结果分析 | 第109-113页 |
·FLAC~(3D)模拟与CMS扫描的结果对比分析 | 第113-114页 |
·充填条件下采空场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 | 第114-124页 |
·充填体的作用 | 第114页 |
·充填条件下采空场稳.定性的Phase~(2D)分析 | 第114-123页 |
·Phase~(2D)模拟与CMS扫描结果对比分析 | 第123-124页 |
·顶板诱导崩落的采空场安全控制研究 | 第124-128页 |
·地压监测 | 第124-125页 |
·顶板变化观测 | 第125-126页 |
·顶板诱导崩落的空区处理 | 第126-128页 |
·本章结论 | 第128-13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0-134页 |
·全文结论 | 第130-132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32-133页 |
·研究展望 | 第133-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48页 |
致谢 | 第148-14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149-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