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19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3-17页 |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3-15页 |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5-16页 |
| ·国内外退耕还林研究的评价 | 第16-17页 |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18页 |
|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本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退耕还林投资效益评估的理论基础 | 第19-33页 |
| ·基础理论 | 第19-26页 |
| ·生态环境资源价值理论 | 第19-21页 |
| ·经济的外部性与市场失灵 | 第21-23页 |
| ·公共品理论 | 第23-24页 |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4-26页 |
| ·退耕还林工程概况 | 第26-30页 |
|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阶段 | 第26-28页 |
| ·相关补助的政策规定 | 第28-30页 |
| ·退耕还林工程的现状及成效 | 第30页 |
| ·退耕还林工程投资效益评价定义及目标体系框架界定 | 第30-33页 |
| ·退耕还林工程投资效益评价定义 | 第30-31页 |
| ·我国退耕还林工程的目标体系框架 | 第31-32页 |
| ·我国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价方法 | 第32-33页 |
| 第三章 西部退耕还林工程投资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33-40页 |
| ·财政投资目标与模式 | 第33-34页 |
| ·西部地区退耕还林工程中财政投资的规模与结构状况分析 | 第34-37页 |
| ·退耕还林工程中财政投资的规模分析 | 第34-35页 |
| ·退耕还林工程中财政投资的结构分析 | 第35-37页 |
| ·存在问题 | 第37-40页 |
| ·现行政策缺乏“弹性”,难以协调各方利益关系 | 第37页 |
| ·资金来源过于单一,国家财政面临巨大压力 | 第37页 |
| ·缺乏必要的支撑体系 | 第37-40页 |
| 第四章 西部退耕还林工程成本-效益分析 | 第40-48页 |
| ·退耕还林的效益分析 | 第40-43页 |
| ·生态效益分析 | 第40-41页 |
| ·经济效益分析 | 第41-42页 |
| ·社会效益分析 | 第42-43页 |
| ·成本分析 | 第43-45页 |
| ·政策性成本 | 第43-44页 |
| ·直接成本 | 第44页 |
| ·机会成本 | 第44-45页 |
| ·不同利益主体成本-效益分析 | 第45-48页 |
| ·中央政府退耕还林的成本-效益分析 | 第45-46页 |
| ·地方政府退耕还林的成本-效益分析 | 第46页 |
| ·农民退耕还林的成本-效益分析 | 第46-48页 |
| 第五章 西部退耕还林投资效益综合评估-以陕西省为例 | 第48-55页 |
| ·层次分析法 | 第48-49页 |
| ·退耕还林综合效益评估 | 第49-52页 |
| ·效益评价指标概念 | 第49-50页 |
| ·退耕还林综合效益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50-52页 |
| ·综合评价方法 | 第52页 |
| ·案例分析 | 第52-55页 |
| ·陕西省退耕还林实施情况介绍 | 第52-53页 |
| ·对陕西省退耕还林投资效益的综合评估 | 第53-54页 |
| ·评估结果及分析 | 第54-55页 |
| 第六章 提高退耕还林投资效益的对策建议 | 第55-61页 |
| ·统筹处理相关利益关系 | 第55-56页 |
| ·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 | 第55页 |
| ·相关利益群体的关系 | 第55-56页 |
| ·建立必要的支撑体系,以保障退耕还林政策的有效实施 | 第56-57页 |
| ·法律体系 | 第56页 |
| ·技术体系 | 第56-57页 |
| ·市场体系 | 第57页 |
| ·建立多元化、社会化的投资体制 | 第57-59页 |
| ·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 第57-58页 |
| ·投资方式的多样化 | 第58-59页 |
| ·多渠道筹集资金 | 第59-61页 |
| ·西部生态环境补偿基金的建立 | 第59页 |
| ·发行特种国债 | 第59-60页 |
| ·接受捐助 | 第60页 |
| ·转移支付手段与生态公益林建设 | 第60页 |
| ·民间资本介入生态建设 | 第60-61页 |
| 结束语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
| 作者简介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