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4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4-29页 |
| 第一章 水生经济虾、蟹研究概况 | 第14-29页 |
| ·我国主要的水生经济虾、蟹种类 | 第14-19页 |
| ·我国主要养殖虾类概述 | 第14-16页 |
| ·我国主要养殖蟹类概述 | 第16-19页 |
| ·小结 | 第19页 |
| ·我国虾、蟹养殖存在的问题 | 第19-22页 |
| ·我国水产养殖业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 | 第19-20页 |
| ·水生经济虾、蟹养殖存在的问题 | 第20-21页 |
| ·虾类养殖中主要的问题 | 第21页 |
| ·蟹类养殖中主要的问题 | 第21页 |
| ·小结 | 第21-22页 |
| ·虾、蟹研究进展 | 第22-29页 |
| ·分子标记技术 | 第22-25页 |
| ·线粒体基因分析 | 第25-26页 |
| ·形态学标记 | 第26-27页 |
| ·小结 | 第27-29页 |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第29-59页 |
| 第二章 凡纳滨对虾不同群体繁殖力比较及 AFLP 差异研究 | 第29-44页 |
| 第一节 不同群体繁殖力比较 | 第29-3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9-30页 |
| ·材料的来源 | 第29页 |
| ·亲虾的选择与培育 | 第29-30页 |
| ·无节幼体收集和计数 | 第30页 |
| ·数据的测定与统计分析 | 第3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0-33页 |
| ·本地凡纳滨对虾与进口凡纳滨对虾繁育无节幼体数量的比较 | 第30-32页 |
| ·死亡率和交配率 | 第32-33页 |
| ·讨论 | 第33-34页 |
| 第二节 利用AFLP 技术初筛与经济性状密切相关的分子标记 | 第34-44页 |
| ·试验材料 | 第34-35页 |
| ·主要试剂以及配制 | 第34-35页 |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35页 |
| ·试验方法 | 第35-40页 |
| ·模板的制备 | 第35-36页 |
| ·基因组DNA 的提取 | 第35-36页 |
| ·基因组的检测 | 第36页 |
| ·基因池的制备 | 第36页 |
| ·接头制作 | 第36-37页 |
| ·酶切连接 | 第37页 |
| ·预扩增 | 第37-38页 |
| ·选择性扩增 | 第38-39页 |
|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39页 |
| ·银染检测 | 第39-40页 |
| ·差异片断的回收与扩增 | 第40页 |
| ·结果分析 | 第40-42页 |
| ·基因组提取检测结果 | 第40页 |
| ·基因组酶切连接检测结果 | 第40页 |
| ·AFLP 预扩增琼脂糖检测结果 | 第40-41页 |
| ·银染检测及差异片段回收 | 第41-42页 |
| ·讨论 | 第42-43页 |
| ·小结 | 第43-44页 |
| 第三章 三疣梭子蟹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效果分析 | 第44-50页 |
| ·试验材料 | 第44页 |
| ·亲虾来源 | 第44页 |
| ·试验方法 | 第44-45页 |
| ·数据测量 | 第44-45页 |
| ·统计分析 | 第45页 |
| ·结果分析 | 第45-48页 |
| ·各性状的表型参数估计值(统计量) | 第45页 |
| ·性状间的相关系数 | 第45-46页 |
| ·形态各性状对活体重的通径系数 | 第46页 |
| ·形态各性状对体重的作用 | 第46-47页 |
| ·复相关分析和回归统计 | 第47页 |
| ·多元回归方程的建立 | 第47-48页 |
| ·讨论 | 第48-49页 |
| ·依变量与自变量相关性 | 第48页 |
| ·通径分析的特点 | 第48-49页 |
| ·影响体重的重点性状的确定 | 第49页 |
| ·小结 | 第49-50页 |
| 第四章 梭子蟹系统发育分析及种类鉴定 | 第50-59页 |
| ·试验材料 | 第50页 |
| ·试验方法 | 第50-51页 |
| ·提取基因组DNA | 第50页 |
| ·线粒体基因片段扩增 | 第50-51页 |
| ·PCR 产物纯化及测序 | 第51页 |
| ·分子系统发育分析以及物种的鉴定 | 第51页 |
| ·结果分析 | 第51-56页 |
| ·线粒体基因片段测定 | 第51-52页 |
| ·CO I 基因片段测定 | 第51页 |
| ·16S rRNA 基因片段测定 | 第51-52页 |
| ·梭子蟹类系统发育分析 | 第52页 |
| ·梭子蟹CO I 序列分析及分子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52页 |
| ·梭子蟹16S rRNA 序列分析及分子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52页 |
| ·样品蟳与蟳属基因同源序列比较 | 第52-56页 |
| ·讨论 | 第56-58页 |
| ·小结 | 第58-59页 |
| 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
| 作者简介 | 第70-71页 |
| 附图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