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6页 |
| 前言 | 第10页 |
| ·我国能源现状 | 第10页 |
| ·我国生物质能源现状 | 第10-11页 |
| ·发展生物柴油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 ·我国生物柴油开发利用现状 | 第13-15页 |
| ·生物柴油生产方法 | 第15-21页 |
| ·直接混合法 | 第15-16页 |
| ·微乳液法 | 第16页 |
| ·高温热裂解法 | 第16-17页 |
| ·酯交换法 | 第17-20页 |
| ·超临界醇法 | 第20-21页 |
| ·生物柴油相关指标 | 第21-22页 |
| ·发展生物柴油前景分析 | 第22-23页 |
| ·苦楝概述 | 第23-26页 |
| 第二章 苦楝籽油提取工艺的研究 | 第26-31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26-28页 |
| ·试验材料与试剂 | 第26页 |
|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26页 |
| ·试验原理及方法 | 第26-27页 |
| ·分析测定方法 | 第27-28页 |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28-30页 |
| ·不同溶剂对苦楝籽油提取率的影响 | 第28页 |
| ·提取温度对苦楝籽油提取率的影响 | 第28-29页 |
| ·提取时间对苦楝籽油提取率的影响 | 第29-30页 |
| ·小结 | 第30-31页 |
| 第三章 苦楝籽油的降酸工艺研究 | 第31-3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1-33页 |
| ·试验材料与试剂 | 第31页 |
|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31-32页 |
| ·试验原理及方法 | 第32页 |
| ·酸值测定 | 第32-33页 |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3-37页 |
| ·不同溶剂对苦楝籽油萃取降酸的影响 | 第33-34页 |
| ·萃取温度对苦楝籽油萃取降酸的影响 | 第34页 |
| ·不同料液比对苦楝籽油萃取降酸的影响 | 第34-35页 |
| ·萃取次数对苦楝籽油萃取降酸的影响 | 第35页 |
| ·正交试验及极差分析 | 第35-36页 |
| ·正交试验的方差分析结果 | 第36-37页 |
| ·小结 | 第37-38页 |
| 第四章 苦楝籽油制备生物柴油的工艺研究 | 第38-45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38-40页 |
| ·试验材料和试剂 | 第38页 |
|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38页 |
| ·试验原理及方法 | 第38-40页 |
| ·分析测定方法 | 第40页 |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0-44页 |
| ·催化剂浓度对制备生物柴油的得率及其脂肪酸甲酯含量的影响 | 第40-41页 |
| ·醇油摩尔比对制备生物柴油的得率及其脂肪酸甲酯含量的影响 | 第41-42页 |
| ·反应温度对制备生物柴油的得率及其脂肪酸甲酯含量的影响 | 第42-43页 |
| ·反应时间对制备的生物柴油甲酯含量的影响 | 第43-44页 |
| ·小结 | 第44-45页 |
| 第五章 苦楝籽油生物柴油特征及成分的测定与分析 | 第45-50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46-47页 |
| ·试验材料和试剂 | 第46页 |
|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46页 |
| ·指标项目及检测方法 | 第46页 |
| ·生物柴油的化学成分及其含量分析 | 第46-4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7-49页 |
| ·苦楝籽油生物柴油化学成分检测结果与分析 | 第47-48页 |
| ·苦楝籽油生物柴油的理化指标检测结果与分析 | 第48-49页 |
| ·小结 | 第49-50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0-53页 |
| ·结论 | 第50-51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51-52页 |
| ·研究展望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作者简介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