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教化与社会犯罪预防研究
| 内容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前言 | 第8-14页 |
|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现状 | 第8-9页 |
| 二、教化、犯罪概念的说明 | 第9-12页 |
| (一) 教化 | 第9-11页 |
| (二) 犯罪 | 第11-12页 |
| 三、基本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 第12-14页 |
| 第一章 先秦两汉教化与社会犯罪预防思想 | 第14-27页 |
| 第一节 先秦教化与社会犯罪预防思想概述 | 第14-18页 |
| 一、儒家的教化与社会犯罪预防思想 | 第14-15页 |
| 二、法家的教化与社会犯罪预防思想 | 第15-16页 |
| 三、墨家的教化与社会犯罪预防思想 | 第16-17页 |
| 四、道家的教化与预防犯罪思想 | 第17-18页 |
| 第二节 秦代教化与社会犯罪预防思想概述 | 第18-21页 |
| 一、焚书坑儒的专制主义思想 | 第18-19页 |
| 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法家教化思想 | 第19-20页 |
| 三、儒法融合的刑法思想 | 第20-21页 |
| 第三节 汉代教化与预防犯罪思想概述 | 第21-25页 |
| 一、西汉初年教化与预防犯罪思想 | 第21-23页 |
| (一) 陆贾的教化与预防犯罪思想 | 第21-22页 |
| (二) 贾谊的教化与预防犯罪思想 | 第22-23页 |
| 二、西汉中期的教化与预防犯罪思想 | 第23-24页 |
| 三、东汉初期的教化与预防犯罪思想 | 第24-25页 |
|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 第二章 两汉时期犯罪的基本类型及原因 | 第27-51页 |
| 第一节 概述 | 第27-29页 |
| 第二节 两汉时期犯罪的基本类型 | 第29-45页 |
| 一、危害统治秩序的犯罪 | 第29-36页 |
| (一) 政治犯罪 | 第29-32页 |
| (二) 官吏渎职罪 | 第32-33页 |
| (三) 其他犯罪 | 第33-36页 |
| 二、破坏伦理道德的犯罪 | 第36-40页 |
| (一) 不孝 | 第36-37页 |
| (二) 性犯罪 | 第37-38页 |
| (三) 复仇杀人 | 第38-40页 |
| 三、涉及宗教神灵的犯罪 | 第40-45页 |
| (一) 巫蛊 | 第40-42页 |
| (二) 左道 | 第42-43页 |
| (三) 妖言 | 第43页 |
| (四) 边境异常风俗 | 第43-45页 |
| 第三节 犯罪原因 | 第45-50页 |
| 一、概述 | 第45-46页 |
| 二、具体犯罪的原因 | 第46-50页 |
| (一) 流民问题的原因 | 第47页 |
| (二) 官吏渎职罪的原因 | 第47-48页 |
| (三) 涉及宗教神灵犯罪的原因 | 第48-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第三章 两汉社会犯罪预防的教化途径和内容 | 第51-61页 |
| 第一节 犯罪之前的教化途径和内容 | 第51-56页 |
| 一、教育机构与内容 | 第51-54页 |
| (一) 中央官学的教育内容 | 第51-52页 |
| (二) 地方官学的教育内容 | 第52-53页 |
| (三) 家庭私学的教育内容 | 第53-54页 |
| 二、察举制度 | 第54-55页 |
| 三、设官制度 | 第55-56页 |
| 第二节 犯罪之后的教化途径和内容 | 第56-60页 |
| 一、立法层面 | 第56-59页 |
| (一) 君权神授德主刑辅 | 第56-57页 |
| (二) 引礼入法春秋决狱 | 第57-59页 |
| 二、司法方面 | 第59-60页 |
| (一) 录囚赦免 | 第59页 |
| (二) 秋冬行刑 | 第59-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第四章 两汉教化与社会犯罪预防的效果和特点 | 第61-68页 |
| 第一节 两汉教化与社会犯罪预防的效果 | 第61-64页 |
| 一、稳定统治秩序 | 第61-62页 |
| 二、提升伦理道德 | 第62-63页 |
| 三、减少思想混乱 | 第63-64页 |
| 第二节 两汉教化与社会犯罪预防的特点 | 第64-68页 |
| 一、汉代与先秦的比较,具有继承开创性 | 第64-65页 |
| 二、西汉与东汉之间的比较,具有阶段渐进性 | 第65-66页 |
| 三、汉代与魏晋隋唐的比较,具有奠基幼稚性 | 第66-68页 |
| 本文小结 | 第68-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5页 |
| 后记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