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检查室侧墙开洞力学效应及隧道转角洞口反梁内力计算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国内外现状 | 第11-14页 |
·国外热力隧道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浅埋暗挖施工法现状 | 第12-13页 |
·国内热力地下结构设计现状 | 第13页 |
·国内热力地下结构施工现状 | 第13-14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4-16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页 |
·研究思路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相关结构设计方法和原则 | 第16-19页 |
·地基模型 | 第16页 |
·倒梁法 | 第16-17页 |
·墙梁和过梁 | 第17-18页 |
·岩土弹塑性本构的选取 | 第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三章 热力隧道转角处数值模拟及分析 | 第19-37页 |
·工程概况和设计方案 | 第19-22页 |
·工程概况 | 第19页 |
·地质条件 | 第19页 |
·热力隧道设计方案 | 第19-22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22-24页 |
·计算理论 | 第22页 |
·定义边界 | 第22-23页 |
·围岩参数 | 第23-24页 |
·数值模型网格图 | 第24页 |
·施工过程数值模拟 | 第24-26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26-36页 |
·地表沉降分析 | 第26-28页 |
·初期支护应力分析 | 第28-33页 |
·二次衬砌应力内力分析 | 第33-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隧道转角处洞口反梁内力计算 | 第37-42页 |
·理论基础 | 第37-38页 |
·基本假定 | 第37页 |
·破坏机构的确定 | 第37-38页 |
·基本原理 | 第38页 |
·实际运用 | 第38-41页 |
·顶梁(拱型)荷载计算 | 第39-40页 |
·底梁荷载计算 | 第40-41页 |
·本章小节 | 第41-42页 |
第五章 太阳宫暗挖热力隧道监测及结果分析 | 第42-59页 |
·工程概况和设计方案 | 第42-44页 |
·工程概况 | 第42页 |
·地质条件 | 第42-43页 |
·设计方案 | 第43-44页 |
·监测方案设计 | 第44-50页 |
·监测概况 | 第44页 |
·监测项目 | 第44-48页 |
·监测项目实施 | 第48页 |
·监测结果的处理 | 第48-49页 |
·监测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 第49-50页 |
·监测结果及分析 | 第50-57页 |
·地表沉降监测结果分析 | 第50-53页 |
·围护墙背后土压力监测结果分析 | 第53-54页 |
·马头门钢格栅监测结果分析 | 第54-56页 |
·检查室初支监测结果分析 | 第56页 |
·检查室二衬侧墙开洞及周围钢筋受力监测结果分析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六章 检查室侧墙开洞力学效应数值模拟及分析 | 第59-79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59-62页 |
·计算理论 | 第59页 |
·定义边界 | 第59-60页 |
·围岩参数 | 第60-61页 |
·数值模型网格图 | 第61-62页 |
·施工过程数值模拟 | 第62-63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63-78页 |
·地表沉降分析 | 第63-70页 |
·洞口初期支护应力分析 | 第70-74页 |
·二次衬砌应力内力分析 | 第74-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七章 检查室侧墙开洞洞口暗梁内力计算 | 第79-84页 |
·现用设计方法 | 第79页 |
·改进后设计方法 | 第79-80页 |
·主要思路 | 第79页 |
·具体原则 | 第79-80页 |
·手算算例电算验证 | 第80-82页 |
·电算验证 | 第82-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8页 |
作者简历 | 第88-92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