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麻黄山地区延安组储层特征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6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储层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沉积学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论文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5-16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6-24页 |
·研究区构造特征 | 第16-19页 |
·地层划分和对比 | 第19-24页 |
第3章 沉积相分析 | 第24-64页 |
·物源分析 | 第24-28页 |
·物源区母岩性质分析 | 第24页 |
·物源区与延安组砂岩岩石类型关系 | 第24-25页 |
·物源区方向分析 | 第25-28页 |
·岩相类型分析 | 第28-30页 |
·沉积相类型及其组合特征 | 第30-38页 |
·辫状河沉积特征 | 第30-32页 |
·三角洲平原沉积特征 | 第32-38页 |
·单井相分析 | 第38-48页 |
·宁东2井区 | 第38-40页 |
·宁东3井区 | 第40-42页 |
·宁东5井区 | 第42-44页 |
·MC-2井区 | 第44-46页 |
·其它井区 | 第46-48页 |
·古地貌特征分析 | 第48-54页 |
·前侏罗系古地貌的恢复 | 第49-51页 |
·古地貌图分析 | 第51-54页 |
·沉积相平面展布规律研究 | 第54-64页 |
·延10沉积相平面展布 | 第57页 |
·延9沉积相平面展布 | 第57-58页 |
·延8沉积相平面展布 | 第58页 |
·延7沉积相平面展布 | 第58页 |
·延6沉积相平面展布 | 第58-64页 |
第4章 储层岩石学特征及成岩作用研究 | 第64-75页 |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64-70页 |
·延10段砂岩岩石学特征 | 第64-65页 |
·延9段砂岩岩石学特征 | 第65-66页 |
·延8段砂岩岩石学特征 | 第66-67页 |
·延6段砂岩岩石学特征 | 第67-69页 |
·延5段砂岩岩石学特征 | 第69-70页 |
·主要成岩作用 | 第70-72页 |
·压实作用 | 第70页 |
·压溶作用 | 第70页 |
·胶结作用 | 第70-71页 |
·溶蚀作用 | 第71页 |
·次生加大 | 第71-72页 |
·成岩阶段划分及成岩序列 | 第72-75页 |
第5章 储层物性参数及孔隙结构特征 | 第75-83页 |
·孔隙类型 | 第75-77页 |
·储层物性特征 | 第77-80页 |
·孔隙结构特征 | 第80-83页 |
第6章 储层综合评价 | 第83-100页 |
·储层的控制因素分析 | 第83-88页 |
·沉积环境对储层的控制作用 | 第83-86页 |
·成岩作用对储层的控制作用 | 第86-88页 |
·储层参数下限的确定及分类评价 | 第88-90页 |
·压汞资料分析 | 第88页 |
·测井解释物性与岩芯实测物性的关系 | 第88-89页 |
·储层分类评价 | 第89-90页 |
·单井储层综合评价 | 第90-95页 |
·宁东2井 | 第92页 |
·宁东3井 | 第92-93页 |
·宁东4井 | 第93页 |
·宁东5井 | 第93-95页 |
·储层发育有利区带预测 | 第95-100页 |
·延6段储层发育有利区带预测 | 第96页 |
·延8段储层发育有利区带预测 | 第96-100页 |
结论 | 第100-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