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1页 |
导言 | 第11-18页 |
(一) 人类学视野下的木文化讨论 | 第11-16页 |
1、木器时代与石器时代的论争 | 第12-13页 |
2、从某一特定的角度对木文化的研究 | 第13-15页 |
3、木文化研究中的不足 | 第15-16页 |
(二) 怒族传统文化中的木文化研究 | 第16-18页 |
一、峡谷中的怒族村寨 | 第18-25页 |
(一) 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 第18-19页 |
(二) 建制沿革与村落历史 | 第19-21页 |
1、老姆登村 | 第20页 |
2、架究村 | 第20-21页 |
(三) 怒族族源与怒苏文化 | 第21-24页 |
1、怒族族源 | 第21-22页 |
2、怒苏文化 | 第22-24页 |
(四) 生计方式与经济生活 | 第24-25页 |
1、老姆登村 | 第25页 |
2、架究村 | 第25页 |
二、地方性知识中的怒族木文化 | 第25-49页 |
(一) 木文化的生成机制 | 第26-31页 |
(二) 木作为怒族历史记忆的本土性叙述 | 第31-35页 |
(三) 木文化的类型与利用 | 第35-49页 |
1、木与怒族的物质文化 | 第35-41页 |
2、木与怒族的制度文化 | 第41-44页 |
3、木与怒族的精神文化 | 第44-49页 |
三、怒族木文化的符号意义 | 第49-71页 |
(一) 信仰体系下的怒族木文化 | 第49-55页 |
1、树木崇拜 | 第50-53页 |
2、节日祭祀 | 第53页 |
3、占卦祭祀 | 第53-55页 |
(二) 精英建构与民众认同 | 第55-65页 |
1、政治精英 | 第56-60页 |
2、文化精英 | 第60-63页 |
3、民众认同 | 第63-65页 |
(三) 作为文化符号的怒族木文化 | 第65-71页 |
1、世俗生活中怒族木文化的符号意义 | 第66-68页 |
2、信仰体系下怒族木文化的符号意义 | 第68-71页 |
四、传统的留存与现代的变迁 | 第71-82页 |
(一) 现代土壤下木文化的变迁机制 | 第71-75页 |
1、国家政策的影响 | 第71-74页 |
2、外来文化的影响 | 第74-75页 |
(二) 怒族木文化的功能变迁——从民间生活到社会展演 | 第75-77页 |
(三) 不同话语体系下对木文化变迁的态度 | 第77-82页 |
1、民族精英 | 第77-78页 |
2、普通民众 | 第78-82页 |
结语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附件一 | 第87-89页 |
附件二 | 第89-95页 |
后记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