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教师与学生论文

互联网对中国大学生群体政治参与的影响和对策分析

中文提要第1-4页
Abstract第4-7页
引言第7-11页
 (一) 选题的缘起和意旨第7-8页
 (二) 相关研究现状第8-10页
  1、网络政治的研究第8-9页
  2、关于互联网对大学生群体政治参与的影响研究第9-10页
 (三) 文章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10-11页
  1、研究方法第10页
  2、创新之处第10-11页
一、互联网与大学生群体的政治参与第11-21页
 (一) 互联网的发展及其特点第11-14页
  1、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第11-12页
  2、互联网的特点第12-14页
 (二) 大学生群体政治参与的内涵和重要意义第14-17页
  1、大学生群体政治参与的内涵第14-16页
  2、大学生群体政治参与的重要意义第16-17页
 (三) 互联网成为大学生群体政治参与的新空间第17-21页
  1、群体特性决定大学生群体更热衷于网络参与第17-19页
  2、互联网为大学生群体政治参与提供了便利第19-21页
二、互联网对大学生群体政治参与的积极影响及原因第21-29页
 (一) 互联网对大学生群体政治参与的积极影响第21-24页
  1、激发了大学生群体政治参与的热情第21-22页
  2、深化了大学生群体政治参与的内涵第22-23页
  3、扩大了大学生群体政治参与的影响力第23页
  4、唤醒了大学生群体的民主意识和政治责任感第23-24页
 (二) 原因分析第24-29页
  1、大学生群体网络政治参与的成本低第24-25页
  2、互联网社会权力结构的改变第25-26页
  3、政府重视网络民意第26-29页
三、互联网对大学生群体政治参与的负面影响和原因第29-38页
 (一) 互联网对大学生群体政治参与的负面影响第29-33页
  1、网络政治的多元化,对主流政治价值观造成一定冲击第29-30页
  2、网络政治参与隐蔽性,弱化大学生群体政治参与的责任感第30-32页
  3、网络民主的吸引力导致部分大学生疏离现实政治生活第32-33页
 (二) 原因分析第33-38页
  1、互联网自身的局限性客观存在第33-34页
  2、大学生自身的政治参与素质不健全第34-36页
  3、大学生群体的网络政治参与缺乏有效的引导第36-38页
四、积极应对互联网对大学生群体政治参与的影响第38-45页
 (一) 正确认识互联网的两面性影响第38-39页
 (二) 大学生政治教育模式的重新构建第39-45页
  1、更新教育观念第39-41页
  2、创新教育手段第41-42页
  3、把握教育内容第42-45页
结语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50页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第50-51页
致谢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武进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公司发展战略研究--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分析
下一篇:政治博客研究--以新华网、新浪网、紫金网的政治博客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