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11页 |
(一) 选题的缘起和意旨 | 第7-8页 |
(二) 相关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网络政治的研究 | 第8-9页 |
2、关于互联网对大学生群体政治参与的影响研究 | 第9-10页 |
(三) 文章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0-11页 |
1、研究方法 | 第10页 |
2、创新之处 | 第10-11页 |
一、互联网与大学生群体的政治参与 | 第11-21页 |
(一) 互联网的发展及其特点 | 第11-14页 |
1、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 | 第11-12页 |
2、互联网的特点 | 第12-14页 |
(二) 大学生群体政治参与的内涵和重要意义 | 第14-17页 |
1、大学生群体政治参与的内涵 | 第14-16页 |
2、大学生群体政治参与的重要意义 | 第16-17页 |
(三) 互联网成为大学生群体政治参与的新空间 | 第17-21页 |
1、群体特性决定大学生群体更热衷于网络参与 | 第17-19页 |
2、互联网为大学生群体政治参与提供了便利 | 第19-21页 |
二、互联网对大学生群体政治参与的积极影响及原因 | 第21-29页 |
(一) 互联网对大学生群体政治参与的积极影响 | 第21-24页 |
1、激发了大学生群体政治参与的热情 | 第21-22页 |
2、深化了大学生群体政治参与的内涵 | 第22-23页 |
3、扩大了大学生群体政治参与的影响力 | 第23页 |
4、唤醒了大学生群体的民主意识和政治责任感 | 第23-24页 |
(二) 原因分析 | 第24-29页 |
1、大学生群体网络政治参与的成本低 | 第24-25页 |
2、互联网社会权力结构的改变 | 第25-26页 |
3、政府重视网络民意 | 第26-29页 |
三、互联网对大学生群体政治参与的负面影响和原因 | 第29-38页 |
(一) 互联网对大学生群体政治参与的负面影响 | 第29-33页 |
1、网络政治的多元化,对主流政治价值观造成一定冲击 | 第29-30页 |
2、网络政治参与隐蔽性,弱化大学生群体政治参与的责任感 | 第30-32页 |
3、网络民主的吸引力导致部分大学生疏离现实政治生活 | 第32-33页 |
(二) 原因分析 | 第33-38页 |
1、互联网自身的局限性客观存在 | 第33-34页 |
2、大学生自身的政治参与素质不健全 | 第34-36页 |
3、大学生群体的网络政治参与缺乏有效的引导 | 第36-38页 |
四、积极应对互联网对大学生群体政治参与的影响 | 第38-45页 |
(一) 正确认识互联网的两面性影响 | 第38-39页 |
(二) 大学生政治教育模式的重新构建 | 第39-45页 |
1、更新教育观念 | 第39-41页 |
2、创新教育手段 | 第41-42页 |
3、把握教育内容 | 第42-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