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民族工作论文--民族区域自治论文

新中国民族地区行政区划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10页
绪论第10-16页
 一、选题及主要概念说明第10-11页
 二、相关研究综述第11-13页
 三、研究方法第13-14页
 四、本研究框架说明第14-15页
 五、本研究的创新和不足第15-16页
第一章 民族地区行政区划现状及研究的意义第16-41页
 第一节 民族地区行政区划相关概念研究第16-25页
  一、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民族乡、少数民族聚居的乡、少数民族聚居乡、民族镇、少数民族聚居镇第16-19页
  二、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第19-21页
  三、少数民族聚居县(市)、少数民族聚居区(地区)、少数民族省(区)、民族县、民族区(城市民族区)第21-24页
  四、结论第24-25页
 第二节 我国民族地区行政区划现状第25-37页
  一、行政区划概述第25-27页
  二、我国民族地区的行政区划第27-35页
  三、我国民族地区行政区划存在的问题第35-37页
 第三节 民族地区行政区划研究的意义第37-41页
  一、有利于理顺行政管理体制,维护国家稳定第38页
  二、有利于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数民族权利第38-39页
  三、有利于打破地域封闭,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第39-40页
  四、有利于解决因行政区划引发的民族矛盾,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第40-41页
第二章 新中国民族地区行政区划沿革第41-99页
 第一节 新中国建立到“五四宪法”实施前我国民族地区的行政区划变革第41-61页
  一、本阶段民族地区的行政区划变革第41-55页
  二、本阶段民族地区行政区划变革的特点第55-58页
  三、本阶段民族地区行政区划的作用和意义第58-61页
 第二节 “五四宪法”实施后到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前我国民族地区的行政区划变革第61-76页
  一、本阶段民族地区的行政区划变革第61-74页
  二、本阶段民族地区行政区划变革的特点第74-75页
  三、本阶段民族地区行政区划的作用和意义第75-76页
 第三节 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我国民族地区的行政区划变革第76-87页
  一、本阶段民族地区的行政区划变革第76-84页
  二、本阶段民族地区行政区划变革的特点第84-86页
  三、本阶段民族地区行政区划的作用和意义第86-87页
 第四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地区的行政区划变革第87-99页
  一、本阶段民族地区的行政区划变革第87-95页
  二、本阶段民族地区行政区划变革的特点第95-97页
  三、本阶段民族地区行政区划变革的作用和意义第97-99页
第三章 我国自治县撤县设市(区)现象研究第99-115页
 第一节 撤民族自治县设市(区)的原因第99-100页
  一、撤民族自治县设市(区)地方概况第99-100页
  二、撤民族自治县设市(区)的原因第100页
 第二节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第100-110页
  一、发展较快的地区第101-107页
  二、发展迟缓的地区第107-110页
 第三节 民族政策执行状况和存在的问题第110-113页
  一、民族政策执行状况第110-111页
  二、民族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第111-112页
  三、当地政府和少数民族群众的建议第112-113页
 第四节 解决这类问题的建议第113-115页
第四章 我国民族地区“一体化”现象研究第115-136页
 第一节 乌昌一体化第115-121页
  一、乌鲁木齐市及昌吉州相关惰况第115-116页
  二、乌昌一体化的原因第116-118页
  三、乌昌一体化的进程第118-119页
  四、乌昌一体化中的制度创新第119-121页
 第二节 延龙图一体化第121-128页
  一、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及“延龙图”概况第121-122页
  二、延龙图一体化的原因第122-124页
  三、延龙圈一体化的进程第124-125页
  四、延龙图一体化的制度创新第125-128页
 第三节 乌昌一体化与延龙图一体化对比研究第128-130页
  一、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第128页
  二、“州市一体”与“市市一体”第128-129页
  三、发展需要联合与需要联合发展第129-130页
  四、“一体化”与“一枝独大”第130页
 第四节 民族地区“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第130-136页
  一、“一体化”对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的影响第130-132页
  二、“一体化”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第132-133页
  三、“一体化”遭遇的法律瓶颈第133-135页
  四、解决问题的另一种途径第135-136页
第五章 民族地区城市化和“一体化”中的行政建制选择第136-149页
 第一节 设立“民族自治市”是少数民族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要求第136-143页
  一、城市化概念第136-138页
  二、民族地区的城市化进程第138-139页
  三、民族地区城市化面临的困境第139-141页
  四、解决民族地区城市化的困境—设立“民族自治市”第141-143页
 第二节 设立“民族自治市”是解决民族地区一体化困境的有效途径第143-144页
 第三节 设立“民族自治市”是少数民族发展的必要途径第144-146页
  一、少数民族发展的特点第144-145页
  二、设立“民族自治市”对加快少数民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145-146页
 第四节 设立“民族自治市”是协调民族关系的重要形式第146-149页
  一、民族关系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民族发展意义重大第146-147页
  二、设立“民族自治市”有利于协调民族关系第147-149页
第六章 “民族自治市”可行性研究第149-164页
 第一节 “民族自治市”的内涵界定第149-151页
  一、西方的自治市理论第149-150页
  二、“民族自治市”的建制第150-151页
 第二节 设立“民族自治市”的标准第151-155页
  一、设市标准第151-153页
  二、设立“民族自治市”的标准第153-155页
 第三节 设立“民族自治市”模式第155-159页
  一、“民族自治市”行政体制第155-156页
  二、设立“民族自治市”试点的原则第156-158页
  三、设立“民族自治市”的步骤第158-159页
 第四节 确定“民族自治市”的法律地位第159-164页
  一、确定宪法中的法律地位第159-161页
  二、确定《民族区域自治法》中的法律地位第161-164页
参考文献第164-169页
攻读学位期间论著目录第169-171页
后记第171页

论文共1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生活质量与主观幸福感研究
下一篇:服务型政府框架下行政监察职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