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导言 | 第12-30页 |
研究的背景与选题的意义 | 第12-15页 |
一、研究的背景 | 第12-14页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14-15页 |
国内研究综述及相关理论基础 | 第15-26页 |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23页 |
二、相关理论基础 | 第23-26页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二、技术路线 | 第27页 |
论文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 第27-30页 |
一、主要内容 | 第27-29页 |
二、创新点 | 第29-30页 |
第一章 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生活质量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0-42页 |
第一节 经济发展对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生活质量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 第30-32页 |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 第30-31页 |
二、经济发展对于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生活质量与主观幸福感的作用 | 第31页 |
三、收入状况与少数民族地区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 第31-32页 |
第二节 民族文化因素对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生活质量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 第32-34页 |
一、宗教因素的影响 | 第32-33页 |
二、风俗因素的影响 | 第33页 |
三、节日因素的影响 | 第33-34页 |
第三节 地理环境因素对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生活质量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 第34-35页 |
一、地理区位因素的影响 | 第34页 |
二、地理环境条件的影响 | 第34-35页 |
第四节 社会因素对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生活质量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 第35-38页 |
一、居住水平的影响 | 第35页 |
二、交通环境的影响 | 第35页 |
三、公共服务的影响 | 第35-36页 |
四、社会安全的影响 | 第36-37页 |
五、教育水平的影响 | 第37-38页 |
第五节 个人主观因素对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生活质量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 第38-42页 |
一、人生目标的影响 | 第38-39页 |
二、人际关系的影响 | 第39页 |
三、家庭氛围的影响 | 第39-40页 |
四、健康状况的影响 | 第40页 |
五、人格的影响 | 第40-42页 |
第二章 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生活质量与主观幸福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2-69页 |
第一节 构建原则 | 第42-43页 |
一、以人为本的原则 | 第42页 |
二、科学性的原则 | 第42页 |
三、可操作性的原则 | 第42-43页 |
四、可靠性的原则 | 第43页 |
第二节 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3-54页 |
一、指标的选择问题 | 第43页 |
二、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43-49页 |
三、相关指标的解释 | 第49-54页 |
第三节 少数民族地区居民主观幸福感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54-60页 |
一、少数民族地区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的形成 | 第54-59页 |
二、少数民族地区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的检验 | 第59-60页 |
第四节 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生活质量与主观幸福感指标指数的构造 | 第60-69页 |
一、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 第60-66页 |
二、生活质量指数的计算 | 第66-67页 |
三、幸福指数的计算 | 第67-68页 |
四、综和指数的计算 | 第68-69页 |
第三章 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生活质量与主观幸福感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 | 第69-96页 |
第一节 云南省古城区与北京市密云县居民生活质量与幸福感的比较研究 | 第69-74页 |
一、古城区与密云县的情况介绍 | 第69页 |
二、密云县与古城区居民生活质量评价 | 第69-71页 |
三、密云县与古城区居民幸福感评价 | 第71-73页 |
四、结果分析 | 第73-74页 |
第二节 夏河县居民生活质量与主观幸福感评价 | 第74-91页 |
一、夏河县情况介绍 | 第74-80页 |
二、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的修订 | 第80-85页 |
三、夏河县生活质量评价 | 第85-86页 |
四、夏河县居民主观幸福感评价 | 第86-91页 |
第三节 丽江古城区与甘南夏河县居民的生活质量与主观幸福感比较研究 | 第91-96页 |
一、夏河县与古城区居民生活质量评价 | 第91-92页 |
二、夏河县与古城区居民幸福感评价 | 第92-94页 |
三、结果分析 | 第94-95页 |
四、三个地区比较结果分析 | 第95-96页 |
第四章 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生活质量与主观幸福感的对策分析 | 第96-108页 |
第一节 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生活质量的对策建议 | 第96-104页 |
一、大力发展经济,多渠道加少数民族地区居民收入 | 第96-98页 |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 | 第98-99页 |
三、重视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 | 第99-102页 |
四、努力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的医疗卫生保健水平 | 第102-103页 |
五、积极争取多种力量对少数地区经济发展的参与和支持 | 第103-104页 |
第二节 增加少数民族地区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对策建议 | 第104-108页 |
一、努力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 | 第104-105页 |
二、大力支持少数民族发展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 第105-108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108-113页 |
结论 | 第108-111页 |
一、首次构建了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生活质量与主观幸福感评价指标体系 | 第108-109页 |
二、对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进行了修订 | 第109页 |
三、建立了一个综合指数(GIMA)来反映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生活的总体状况 | 第109-110页 |
四、对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的试用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结论 | 第110页 |
五、以政府的角度,提出了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生活质量与主观幸福感的对策建议 | 第110-111页 |
讨论与不足 | 第111-113页 |
一、样本数量方面 | 第111页 |
二、宗教信仰量表设计方面 | 第111-112页 |
三、论文题目的设计方面 | 第112页 |
四、综合指数方面 | 第112页 |
五、政策建议方面 | 第112页 |
六、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应用方面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17页 |
附录一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居民主观幸福感调查表(丽江古城区实证调研) | 第117-120页 |
附录二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居民主观幸福感调查问卷(夏河实证调研) | 第120-123页 |
附录三 总体满意感量表(GSWLS)(美国Illinois大学Diener教授编制,邢占军教授翻译) | 第123-12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24-125页 |
致谢 | 第125-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