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象山红层滑坡稳定性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研究的意义及选题依据 | 第9-10页 |
·国内外红层滑坡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红层滑坡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红层滑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 第11-13页 |
·目前滑坡稳定性研究所存在的问题 | 第13-14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2 滑坡区域工程概况及滑坡体特征 | 第16-27页 |
·滑坡区域工程概况 | 第16-22页 |
·自然地理 | 第16页 |
·地形地貌 | 第16-17页 |
·地层岩性 | 第17-18页 |
·地质构造 | 第18-19页 |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活动性 | 第19-21页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1-22页 |
·滑坡基本特征 | 第22-26页 |
·滑坡形态、规模及边界特征 | 第22-23页 |
·滑坡表部及内部特征 | 第23-25页 |
·滑坡变形活动特征 | 第25-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3 滑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27-33页 |
·地形地貌特征 | 第27页 |
·地层岩性特征 | 第27-28页 |
·地质构造特征 | 第28页 |
·滑坡形态特征 | 第28-29页 |
·水文地质条件特征 | 第29-30页 |
·地震特征 | 第30-31页 |
·人类活动特征 | 第31页 |
·地表植被特征 | 第31-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4 红层滑坡成因机制分析 | 第33-38页 |
·红层滑坡的力学特征 | 第33页 |
·红层滑坡变形机制 | 第33-34页 |
·常见滑坡失稳破坏模式 | 第34页 |
·大象山滑坡形成、演化及破坏机制 | 第34-37页 |
·大象山滑坡形成及演化过程 | 第34-36页 |
·滑坡形成机制 | 第36-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5 滑坡稳定性分析 | 第38-76页 |
·稳定性分析方法介绍 | 第38-46页 |
·极限平衡法(Sarma 法) | 第38-41页 |
·有限差分FLAC 法 | 第41-46页 |
·滑坡稳定性计算 | 第46-75页 |
·古滑坡稳定性分析 | 第48-59页 |
·目前滑坡稳定性分析 | 第59-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6 滑坡治理建议及措施 | 第76-80页 |
·常见滑坡处理方法 | 第76页 |
·大象山滑坡治理建议 | 第76-79页 |
·大象山滑坡目前的状况 | 第76-77页 |
·滑坡的防治方案选择与推荐 | 第77-79页 |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7 本文结论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