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油田四1区克下组地质建模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1 绪论 | 第9-15页 |
| ·研究区地理位置 | 第9页 |
| ·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选题依据 | 第11-12页 |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技术路线 | 第13页 |
| ·完成主要工作量 | 第13-15页 |
| 2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5-19页 |
| ·区域构造位置 | 第15页 |
| ·区域构造发育史 | 第15-17页 |
| ·区域地层层序 | 第17-18页 |
| ·油藏基本特征 | 第18-19页 |
| 3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与构造分析 | 第19-34页 |
|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 | 第19-27页 |
|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 | 第19-20页 |
| ·层序界面识别标志及特征 | 第20-21页 |
| ·研究区地层层序划分与对比 | 第21-27页 |
| ·层序界面 | 第21-22页 |
| ·基准面层序划分及层序特征 | 第22-25页 |
| ·基准面旋回层序对比及地层格架 | 第25-27页 |
| ·构造分析 | 第27-34页 |
| ·断裂特征 | 第27-30页 |
| ·断块特征 | 第30-34页 |
| 4 储层沉积相 | 第34-48页 |
| ·储层特征 | 第34页 |
| ·沉积相特征 | 第34-38页 |
| ·辫状河三角洲 | 第34-38页 |
| ·湖泊相 | 第38页 |
| ·沉积微相测井曲线特征及测井相模式 | 第38-40页 |
| ·沉积模式 | 第40-41页 |
| ·沉积微相分布特证 | 第41-48页 |
| 5 储层物性与非均质性研究 | 第48-75页 |
| ·储层物性参数研究 | 第48-61页 |
| ·储层四性关系 | 第48-52页 |
| ·关键井研究 | 第48-51页 |
| ·储层四性特征分析 | 第51-52页 |
| ·储层物性参数解释模型 | 第52-61页 |
| ·电阻率的求取 | 第52-56页 |
| ·岩性识别图板 | 第56页 |
| ·孔隙度解释模型 | 第56-59页 |
| ·渗透率解释模型 | 第59-60页 |
| ·饱和度解释模型 | 第60页 |
| ·测井资料二次处理 | 第60-61页 |
|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 第61-75页 |
| ·储层层间非均质性 | 第63-65页 |
| ·沉积旋回性 | 第63-64页 |
| ·层间渗透率非均质性参数 | 第64-65页 |
| ·隔层分布特征 | 第65页 |
| ·层内非均质性研究 | 第65-67页 |
| ·层内垂向韵律特征 | 第65-67页 |
| ·层内低渗透性夹层 | 第67页 |
| ·平面非均质性研究 | 第67-69页 |
| ·微观非均质性研究 | 第69-75页 |
| ·储层孔隙与喉道类型 | 第69-71页 |
| ·储层孔喉结构特征 | 第71-75页 |
| 6 油藏三维精细地质模型 | 第75-83页 |
| ·选择建模方法及软件 | 第75-76页 |
| ·建立三维油藏地质模型 | 第76-81页 |
| ·工作流程 | 第76页 |
| ·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 | 第76-80页 |
| ·油藏模型特征分析 | 第80-81页 |
| ·油藏三维地质模型应用 | 第81-83页 |
| 7 结论 | 第83-84页 |
| 致谢 | 第84-85页 |
| 参考文献 | 第85-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