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植物智能生理引擎及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选题背景 | 第10-12页 |
·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 第12-14页 |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的应用价值 | 第13-14页 |
·论文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14-16页 |
·论文章节安排 | 第16-18页 |
2 虚拟植物研究进展 | 第18-33页 |
·引言 | 第18页 |
·虚拟植物研究方法与关键技术 | 第18-20页 |
·虚拟植物的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虚拟植物的关键技术 | 第19-20页 |
·代表性模型与系统 | 第20-30页 |
·生理生态模型 | 第21-23页 |
·结构发生模型 | 第23-28页 |
·功能-结构模型 | 第28-30页 |
·虚拟植物在农业中的重要应用 | 第30-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3 虚拟植物智能生理引擎模型 | 第33-42页 |
·模型概述 | 第33-34页 |
·虚拟环境 | 第34-36页 |
·动态分枝网络 | 第36页 |
·物质传输引擎 | 第36-38页 |
·分枝控制器 | 第38页 |
·智能虚拟器官库 | 第38-39页 |
·组件之间的通信 | 第39-40页 |
·仿真周期步长与时间尺度 | 第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4 植物分枝规则的自动提取 | 第42-61页 |
·引言 | 第42页 |
·植物形态结构 | 第42-46页 |
·分枝结构编码库 | 第46-47页 |
·冠层结构重建 | 第47-50页 |
·图像采集 | 第47-48页 |
·三维分枝结构恢复 | 第48-49页 |
·拓扑与几何结构自动测量 | 第49-50页 |
·分生组织隐状态分析 | 第50-53页 |
·统计模型 | 第50-51页 |
·参数估计 | 第51-53页 |
·冠层分枝规则提取 | 第53-60页 |
·二维层次自动机 | 第53-54页 |
·二维层次自动机与L 系统的转换 | 第54-57页 |
·自动提取生长规则的有效性验证 | 第57-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5 智能虚拟器官 | 第61-81页 |
·引言 | 第61-62页 |
·功能结构模型 | 第62-63页 |
·状态变量 | 第63-65页 |
·积温与生长阶段 | 第63-64页 |
·可用同化物 | 第64页 |
·分枝级数 | 第64-65页 |
·行为规则 | 第65-73页 |
·光合作用 | 第65-67页 |
·内部同化物分配 | 第67-68页 |
·呼吸作用 | 第68页 |
·生长与形变 | 第68-71页 |
·同化物存储与转运 | 第71页 |
·新生虚拟器官 | 第71-73页 |
·死亡 | 第73页 |
·仿真周期与推理过程 | 第73-75页 |
·虚拟器官三维造型与形变 | 第75-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6 物质的运输与分配模拟 | 第81-100页 |
·引言 | 第81页 |
·物质运输与分配理论 | 第81-85页 |
·植物维管束结构 | 第81-82页 |
·同化物的运输 | 第82-84页 |
·同化物的分配 | 第84-85页 |
·同化物的运输和分配模型 | 第85-88页 |
·经验模型 | 第86页 |
·功能平衡与异速生长模型 | 第86页 |
·传输阻力模型 | 第86-88页 |
·离散压力流传输与分配模拟 | 第88-98页 |
·维管束离散结构模型 | 第88-89页 |
·离散压力流模型 | 第89-92页 |
·基于叶元Agent 的图自动机模型 | 第92-93页 |
·模型实现 | 第93-94页 |
·流体性质与源库关系分析 | 第94-98页 |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7 系统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100-117页 |
·引言 | 第100页 |
·实验数据采集与参数配置 | 第100-107页 |
·不同气候与土壤环境下的生长发育 | 第107-113页 |
·系统分析 | 第113-116页 |
·本章小结 | 第116-117页 |
8 总结与展望 | 第117-120页 |
·论文工作总结 | 第117-119页 |
·未来工作展望 | 第119-120页 |
致谢 | 第120-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32页 |
附录 | 第132-133页 |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及录用的论文目录 | 第132-133页 |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成果 | 第133页 |
C.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奖学金资助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