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9页 |
摘要 | 第9-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29页 |
·昆虫对植物的行为适应 | 第11-18页 |
·植物挥发物 | 第12-13页 |
·植物挥发物的种类 | 第12-13页 |
·植物挥发物的代谢途径 | 第13页 |
·植物挥发物的传播途径 | 第13页 |
·昆虫对植物挥发物的嗅觉感受 | 第13-17页 |
·嗅觉周缘神经系统 | 第14-16页 |
·中枢神经系统 | 第16-17页 |
·植物挥发物对昆虫行为的影响 | 第17-18页 |
·寄主定向行为 | 第17页 |
·产卵选择行为 | 第17-18页 |
·昆虫对植物的生理适应 | 第18-23页 |
·取食行为 | 第18-20页 |
·昆虫的味觉感受 | 第18-19页 |
·助长或抑制昆虫取食的因素 | 第19-20页 |
·营养效应 | 第20-22页 |
·植物营养成分差异对昆虫的影响 | 第20-21页 |
·中肠消化利用能力对昆虫的影响 | 第21-22页 |
·解毒代谢 | 第22-23页 |
·植物有毒次生物质的类型 | 第22-23页 |
·昆虫对植物有毒次生物质的代谢 | 第23页 |
·昆虫对植物的生态适应 | 第23-25页 |
·种群的生存策略—最大存活率 | 第23-24页 |
·种群的繁殖策略—最大繁殖潜能 | 第24页 |
·昆虫的生态适应策略 | 第24-25页 |
·昆虫的食性及其与植物的协同进化 | 第25-29页 |
·食性的形成 | 第25-27页 |
·食性的保持 | 第27页 |
·食性的改变及演化 | 第27页 |
·昆虫与植物的协同进化 | 第27-29页 |
2 引言 | 第29-30页 |
3 棉铃虫和烟夜蛾对烟草挥发物的触角电生理和行为反应 | 第30-4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1-33页 |
·供试昆虫 | 第31页 |
·供试化合物 | 第31-32页 |
·EAG测定方法 | 第32页 |
·行为测定方法 | 第32-33页 |
·数据处理 | 第3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3-41页 |
·两种夜蛾对低浓度烟草挥发物的EAG反应 | 第33-35页 |
·两种夜蛾对高浓度烟草挥发物的EAG反应 | 第35-38页 |
·两种夜蛾对6种类型烟草挥发物的EAG剂量反应 | 第38-39页 |
·两种夜蛾对烟草挥发物的行为反应 | 第39-41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41-43页 |
4 烟夜蛾PBP、GOBP_1、GOBP_2基因的时空表达 | 第43-5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3-45页 |
·供试昆虫 | 第43页 |
·主要试剂及缓冲溶液 | 第43页 |
·总RNA提取及cDNA合成 | 第43-44页 |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44页 |
·RT-PCR | 第44页 |
·最佳反应条件的确定 | 第44-45页 |
·电泳图片的获得与数据处理 | 第4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5-50页 |
·PCR扩增产物 | 第45页 |
·最佳反应条件的确定 | 第45-47页 |
·最佳退火温度 | 第45-46页 |
·最佳Mg~(2+)浓度 | 第46-47页 |
·最佳循环次数 | 第47页 |
·烟夜蛾OBP基因的时间表达谱 | 第47-49页 |
·烟夜蛾OBP基因的空间表达谱 | 第49-50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50-52页 |
5 棉铃虫和烟夜蛾GOBP_1、GOBP_2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定量分析 | 第52-5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2页 |
·供试昆虫 | 第52页 |
·主要试剂及缓冲溶液 | 第52页 |
·总RNA提取及cDNA合成 | 第52页 |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52页 |
·RT-PCR | 第52页 |
·最佳反应条件的确定 | 第52页 |
·电泳图片的获得与数据处理 | 第5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2-55页 |
·PCR扩增产物 | 第52-53页 |
·最佳反应条件的确定 | 第53-54页 |
·最佳退火温度 | 第53页 |
·最佳Mg~(2+)浓度 | 第53-54页 |
·最佳循环次数 | 第54页 |
·两种夜蛾GOBP基因的相对表达量 | 第54-55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55-56页 |
6 棉铃虫和烟夜蛾对烟草的取食行为和中肠代谢 | 第56-6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6-58页 |
·供试昆虫 | 第56-57页 |
·供试植物 | 第57页 |
·幼虫选择性取食行为 | 第57页 |
·幼虫非选择性取食行为 | 第57页 |
·幼虫中肠对食物的消化和利用 | 第57-5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8-61页 |
·两种夜蛾对烟草的选择性取食行为 | 第58-59页 |
·两种夜蛾对烟草的非选择性取食行为 | 第59-60页 |
·两种夜蛾对烟草的消化和利用 | 第60-61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61-63页 |
7 棉铃虫和烟夜蛾在烟草上的种群动态 | 第63-7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3-65页 |
·供试昆虫 | 第63页 |
·供试植物 | 第63页 |
·实验种群生命表的组建 | 第63-64页 |
·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组建 | 第64页 |
·种群消长动态的调查 | 第64页 |
·数据处理 | 第64-6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5-77页 |
·两种烟草对棉铃虫种群的影响 | 第65-70页 |
·卵和幼虫的发育历期 | 第65页 |
·蛹期、蛹重和成虫的繁殖力: | 第65-66页 |
·特定年龄的存活率 | 第66-67页 |
·两种烟草对棉铃虫实验种群增长的影响 | 第67页 |
·两种烟草对棉铃虫自然种群的影响 | 第67-70页 |
·不同生态因子对棉铃虫自然种群的控制效果 | 第70页 |
·两种烟草对烟夜蛾种群的影响 | 第70-75页 |
·卵和幼虫的发育历期 | 第70-71页 |
·蛹期、蛹重和成虫的繁殖力 | 第71页 |
·特定年龄的存活率 | 第71-72页 |
·两种烟草对烟夜蛾实验种群增长的影响 | 第72页 |
·两种烟草对烟夜蛾自然种群的影响 | 第72-75页 |
·不同生态因子对烟夜蛾自然种群的控制效果 | 第75页 |
·两种夜蛾种群数量的消长动态 | 第75-77页 |
·普通烟田 | 第75-76页 |
·黄花烟田 | 第76-77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77-79页 |
8 棉铃虫和烟夜蛾与烟草互作的差异分析 | 第79-83页 |
·两种夜蛾与烟草互作的行为基础 | 第79-80页 |
·两种夜蛾与烟草互作的生理基础 | 第80-81页 |
·两种夜蛾与烟草互作的生态基础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第83-97页 |
ABSTRACT | 第97-101页 |
硕士期间已发表与待发表的论文: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