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景熙诗论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8-11页 |
一、 林景熙的生平及其时代文化特征 | 第8-9页 |
二、 遗民概念的界定 | 第9页 |
三、 林景熙诗歌的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四、 本文的主要观点及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林景熙诗歌的题材内容 | 第11-29页 |
一、 爱国诗 | 第12-16页 |
二、 咏物诗 | 第16-19页 |
三、 纪游诗 | 第19-22页 |
四、 述怀诗 | 第22-23页 |
五、 其他题材内容的诗歌 | 第23-29页 |
第二章 林景熙诗歌的文化内蕴 | 第29-43页 |
一、 儒家文化思想内蕴 | 第29-38页 |
(一) 忠君爱国思想 | 第29-31页 |
(二) 节义与固穷思想 | 第31-34页 |
(三) 仁爱思想 | 第34-36页 |
(四) 儒家的文艺观 | 第36-38页 |
二、 道家文化思想内蕴 | 第38-43页 |
(一) 对道家抱朴守真思想的继承 | 第38-39页 |
(二) 崇尚隐逸,寄情山林 | 第39-43页 |
第三章 林景熙诗歌的艺术风格及艺术手法 | 第43-60页 |
一、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继承 | 第43-46页 |
(一) 林景熙的诗学理论 | 第43-44页 |
(二) 林景熙的诗歌创作对杜诗“诗史”精神的接受 | 第44-46页 |
二、 林景熙诗歌的艺术风格 | 第46-56页 |
(一) 沉郁悲壮 | 第47-51页 |
(二) 清空婉眇、蝉蜕尘埃 | 第51-56页 |
三、 林景熙诗歌的艺术手法 | 第56-60页 |
(一) 比兴寄托、使事用典 | 第57页 |
(二) 深于炼字、炼句 | 第57-58页 |
(三) 白描手法的运用及以景语作结 | 第58-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注释 | 第61-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