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第11-20页 |
一、现状分析 | 第11-14页 |
(一)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起源 | 第11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二、存在的问题 | 第14-16页 |
(一) 科学实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二) 信息技术与科学实验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 第15-16页 |
三、发展趋势 | 第16-17页 |
四、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17-18页 |
五、研究意义 | 第18页 |
六、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20-38页 |
一、整合点理论 | 第20-25页 |
(一) 整合定位 | 第20页 |
(二) 整合课的设计方法 | 第20-22页 |
(三) 整合点的诊断方法 | 第22-25页 |
二、学习理论 | 第25-30页 |
(一)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Behaviorism) | 第25-26页 |
(二)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Cognitivism) | 第26-27页 |
(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Constructivism) | 第27-29页 |
(四) 多元智能理论(Multiple Intelligence, MI) | 第29页 |
(五) 分布式认知理论(Distributed Cognition) | 第29-30页 |
三、学科本体论 | 第30-33页 |
(一) 以往知识划分回顾 | 第30-31页 |
(二) 学科本体论 | 第31-33页 |
四、基本概念界定 | 第33-38页 |
(一)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IT) | 第33-34页 |
(二) 课程(Curriculum) | 第34页 |
(三) 课程整合(Integrating InformationTechnology into Curriculum) | 第34-36页 |
(四) 教学模式(Instractional Model) | 第36页 |
(五) 科学教育(Scientific education) | 第36-38页 |
第三章 科学实验内容分类及学科本体建立 | 第38-62页 |
一、科学实验的分类 | 第38-42页 |
(一) 根据实验的操作对象分类 | 第38-40页 |
(二) 按功能分类 | 第40-42页 |
二、科学实验本体建立 | 第42-62页 |
(一) 科学实验概念本体 | 第42-46页 |
(二) 科学实验方法本体 | 第46-49页 |
(三) 科学实验应用本体 | 第49-62页 |
第四章 科学的实验教学模式及整合课设计 | 第62-86页 |
一、科学实验教学模式 | 第62-64页 |
(一) 科学教育的知识和学生认识过程 | 第62-63页 |
(二) 中学科学实验教学 | 第63页 |
(三) 中学生学习科学实验的心理特点 | 第63页 |
(四) 模式构建 | 第63-64页 |
二、概念本体教学模式 | 第64-70页 |
(一) 概念的形成 | 第64-65页 |
(二) 概念的理解 | 第65-66页 |
(三) 概念的巩固 | 第66-70页 |
三、方法本体教学模式 | 第70-72页 |
(一) 培养“点→线→网”的学习方法 | 第70页 |
(二) 掌握认识的方法 | 第70页 |
(三) “思”源于“疑”方法 | 第70页 |
(四) 比较、概括、综合方法 | 第70页 |
(五) “边教边实验”模式 | 第70-72页 |
四、应用本体教学模式 | 第72-75页 |
(一) “应用——操作”模式 | 第73-74页 |
(二) 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 | 第74-75页 |
五、理想状态下科学实验教学设计 | 第75-86页 |
(一) 设计的基本原则 | 第75-81页 |
(二) 设计应考虑的基本要素 | 第81-84页 |
(三) 设计的策略与方法 | 第84-86页 |
第五章 共性整合点诊断及解决方法研究 | 第86-94页 |
一、共性整合点诊断 | 第86-87页 |
(一) 诊断的基本思路 | 第86页 |
(二) 诊断的基本原则 | 第86页 |
(三) 科学实验教学共性整合点分类 | 第86-87页 |
二、解决方法研究 | 第87-94页 |
(一) 信息技术在解决共性整合点时具体作用 | 第87-88页 |
(二) 整合点解决办法 | 第88-94页 |
第六章 虚拟仿真科学实验支撑平台设计 | 第94-121页 |
一、虚拟仿真实验室的概述 | 第94-103页 |
(一) 虚拟仿真实验室的定位 | 第94-98页 |
(二) 虚拟仿真实验室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 | 第98-101页 |
(三) 虚拟仿真实验室的特征 | 第101-102页 |
(四) 虚拟仿真实验室的设计原则 | 第102-103页 |
二、初中化学虚拟仿真科学实验支撑平台设计 | 第103-121页 |
(一) 初中化学虚拟仿真实验室的设计 | 第103-113页 |
(二) 知识库的建立 | 第113-116页 |
(三) 应用实例 | 第116-121页 |
结语 | 第121-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31页 |
附录 | 第131-137页 |
后记 | 第137-138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