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9页 |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8-10页 |
·国际背景 | 第8-9页 |
·国内背景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相关概念定义 | 第12-14页 |
·历史建筑 | 第12页 |
·一般性历史建筑 | 第12页 |
·文物保护单位 | 第12-13页 |
·建筑遗产 | 第13页 |
·建筑物的生命周期 | 第13-14页 |
·适应性改造再利用 | 第14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及方法 | 第15-17页 |
·理论基础——多维、多元、共生(MMC 理论)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7-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整体框架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建筑遗产改造再利用前期策略研究 | 第19-27页 |
·建筑遗产改造再利用动机分析 | 第19-20页 |
·建筑物质与机能之间的矛盾 | 第19-20页 |
·建筑遗产发展滞后甚至停滞与城市高速发展之间的矛盾 | 第20页 |
·建筑遗产改造再利用综合评估 | 第20-26页 |
·建筑遗产价值评估 | 第20-23页 |
·社会经济效益评估 | 第23-25页 |
·改造再利用可行性评估 | 第25-26页 |
·小结——综合评价原则 | 第26-27页 |
第三章 新旧共生——建筑遗产改造再利用新旧关系研究 | 第27-47页 |
·新旧形式的融合与对比 | 第27-34页 |
·新旧形式的融合 | 第27-31页 |
·新旧形式的对比 | 第31-34页 |
·室内外空间的调整塑造 | 第34-42页 |
·旧同化新 | 第34-38页 |
·新异化旧 | 第38-42页 |
·历史文脉的传承或重塑 | 第42-46页 |
·文脉传承 | 第42-45页 |
·文脉重塑 | 第45-46页 |
·小结——新烘托旧、旧创造新 | 第46-47页 |
第四章 工程实践 | 第47-72页 |
·大同煤气化总公司工业遗址保护与更新改造 | 第47-61页 |
·现状分析 | 第47-49页 |
·价值评估及改造动机分析 | 第49页 |
·开发目标及模式定位 | 第49-52页 |
·直立炉厂房更新改造设计—一座承载工业文明的新生命体 | 第52-56页 |
·储气罐更新改造设计——以场所精神和空间特质引导功能 | 第56-61页 |
·中国一拖集团厂区入口建筑更新改造概念设计 | 第61-70页 |
·价值评估 | 第61-62页 |
·项目概况及改造动因 | 第62-64页 |
·综合评价及改造定位 | 第64页 |
·更新改造设计 | 第64-70页 |
·小结——理论联系实际 | 第70-72页 |
第五章 国内建筑遗产改造再利用政策观念反思 | 第72-77页 |
·政府宏观调控上的经济发展同遗产保护方面的矛盾 | 第72页 |
·创造特色城市与模仿大都市形态之间的矛盾 | 第72-73页 |
·国内专业领域方法论研究不足,设计水平落后 | 第73-74页 |
·理论研究过于学术化,缺乏与实践的结合 | 第74页 |
·对待建筑遗产态度上的两种极端误区 | 第74-75页 |
·对于遗产保护再利用成果评判标准的单调 | 第75页 |
·缺乏对国内特色建筑的具体案例研究 | 第75-76页 |
·政府法律法规颁布不足,改造举步维艰 | 第76页 |
·小结——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 | 第76-77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