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2页 |
| ABSTRACT | 第12-14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4-35页 |
| ·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的发展概况 | 第14-15页 |
| ·P(DMDAAC-AM)的研究现状 | 第15-21页 |
| ·结构与性质 | 第16-17页 |
| ·P(DMDAAC-AM)的制备 | 第17-21页 |
| ·反相乳液聚合 | 第21-25页 |
| ·概述 | 第21页 |
| ·聚合反应机理 | 第21-25页 |
| ·反相微乳液的形成及聚合 | 第25-32页 |
| ·微乳体系的制备和优化 | 第26页 |
| ·反相微乳液聚合 | 第26-32页 |
| ·选题意义及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 ·本研究的技术关键 | 第33页 |
| ·主要创新之处 | 第33-35页 |
| 第2章 实验部分 | 第35-39页 |
| ·实验药品 | 第35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5页 |
| ·实验方法 | 第35-39页 |
| ·反相乳液稳定性的考察 | 第35-36页 |
| ·P(DMDAAC-AM)的反相乳液聚合 | 第36页 |
| ·微乳液的制备 | 第36页 |
| ·P(DMDAAC-AM)的反相微乳液聚合 | 第36-37页 |
| ·转化率的测定 | 第37页 |
| ·特性黏度的测定 | 第37页 |
| ·阳离子度的测定 | 第37-38页 |
| ·粒度的测定 | 第38页 |
| ·透射电镜的观察 | 第38页 |
| ·红外光谱表征 | 第38页 |
| ·核磁共振波谱表征 | 第38页 |
| ·热分析 | 第38-39页 |
| 第3章 DMDAAC-AM的反相乳液聚合研究 | 第39-47页 |
| ·体系稳定性的考察 | 第39-40页 |
| ·反应时间的确定 | 第40-41页 |
| ·乳化剂用量对共聚反应的影响 | 第41-42页 |
| ·水油体积比对共聚反应的影响 | 第42-43页 |
| ·引发剂用量对共聚反应的影响 | 第43页 |
| ·四甲基乙二胺/过硫酸盐配比对共聚反应的影响 | 第43-44页 |
| ·引发温度对共聚反应的影响 | 第44-45页 |
| ·单体浓度对共聚反应的影响 | 第45-46页 |
| ·小结 | 第46-47页 |
| 第4章 DMDAAC-AM反相微乳液聚合体系的制备 | 第47-54页 |
| ·体系制备过程中的粒径变化 | 第47-48页 |
| ·最佳制备条件的选取 | 第48-53页 |
| ·HLB值对体系电导率和水相增溶量的影响 | 第48-49页 |
| ·乳化剂浓度对体系电导率和水相增溶量的影响 | 第49-50页 |
| ·水溶液中单体浓度对体系电导率和水相增溶量的影响 | 第50页 |
| ·阳离子单体对体系电导率和水相增溶量的影响 | 第50-51页 |
| ·甲酸钠浓度对体系电导率和水相增溶量的影响 | 第51-52页 |
| ·温度和乳化剂浓度对体系电导率和水相增溶量协同影响 | 第52-53页 |
| ·小结 | 第53-54页 |
| 第5章 DMDAAC-AM反相微乳液聚合研究 | 第54-64页 |
| ·聚合方式对共聚反应的影响 | 第54-55页 |
| ·聚合时间的确定 | 第55页 |
| ·正交试验L9(34)确定最佳聚合条件 | 第55-58页 |
| ·甲酸钠浓度对共聚反应的影响 | 第58-59页 |
| ·油溶性引发剂(AIBN)的加入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 第59-60页 |
| ·提高水油比对共聚反应的影响 | 第60页 |
| ·聚合过程中体系的粒径变化 | 第60-63页 |
| ·小结 | 第63-64页 |
| 第6章 P(DMDAAC-AM)的分析和表征 | 第64-71页 |
| ·透射电镜表征 | 第64-65页 |
| ·红外光谱 | 第65-66页 |
| ·核磁共振波谱 | 第66-68页 |
| ·热分析 | 第68-70页 |
| ·小结 | 第70-71页 |
| 第7章 结论 | 第71-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81页 |
| 致谢 | 第81-8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3-84页 |
| 附表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