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缩略表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8-13页 |
·炭疽芽胞杆菌及其致病作用 | 第8-10页 |
·病原学 | 第8页 |
·流行病学 | 第8-9页 |
·致病机制 | 第9-10页 |
·S-层蛋白 | 第10-12页 |
·S-层蛋白质的结构 | 第11页 |
·S-层的功能 | 第11页 |
·S-层的应用前景 | 第11-12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13-24页 |
·菌株、质粒和供试材料 | 第13页 |
·仪器设备与主要试剂 | 第13页 |
·主要仪器 | 第13页 |
·主要试剂及其它耗材 | 第13页 |
·培养基及试剂配制 | 第13-14页 |
·培养基及相关试剂配制 | 第13页 |
·其它溶液的配制 | 第13-14页 |
·炭疽芽胞杆菌SLP 缺失突变体的构建 | 第14-19页 |
·引物合成与DNA 测序 | 第14页 |
·重组质粒的构建及突变体的鉴定 | 第14-19页 |
·突变体和野生株生理生化特征测定 | 第19页 |
·突变体和野生株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19页 |
·突变体和野生株生化生化特性测定 | 第19页 |
·野生株和突变株的毒力评价 | 第19-21页 |
·A16R 和A16R△slp 芽胞的获取 | 第19-20页 |
·A16R 和A16R△slp 芽胞毒力评价的细胞实验 | 第20页 |
·A16R 和A16R△slp 毒力评价的动物实验 | 第20-21页 |
·突变体和野生株的比较蛋白质学研究 | 第21-24页 |
·炭疽杆菌A16R 和A16RΔslp 全菌蛋白的样品制备 | 第21页 |
·双向电泳 | 第21-22页 |
·图像扫描与分析 | 第22页 |
·胶内酶切 | 第22-23页 |
·酶解肽段混合物的MALDI-TOF 质谱检测 | 第23页 |
·ESI-MS/MS 鉴定蛋白质 | 第23页 |
·数据库查询 | 第23-24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24-42页 |
·缺失突变体A16R△SLP 构建的过程验证 | 第24-28页 |
·重组质粒pKSV7-S 的构建 | 第24页 |
·重组质粒pKSV7-US 的构建 | 第24-25页 |
·打靶载体pKSV7-USD 构建 | 第25-26页 |
·缺失突变体A16R△slp 的PCR 鉴定 | 第26-27页 |
·假想S-层蛋白SLP 的缺失鉴定 | 第27-28页 |
·突变体和野生株生长状态的测定 | 第28-29页 |
·突变体和野生株部分生化特性比较结果 | 第29页 |
·A16R 和A16R△SLP 芽胞镜检结果 | 第29-30页 |
·A16R 和A16R△SLP 芽胞与CHO 细胞的相互作用 | 第30-31页 |
·A16R 和A16R△SLP 繁殖体的毒力评价的动物实验 | 第31-32页 |
·野生株和突变体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 | 第32-42页 |
·A16R 和SLP 缺失突变体宽pH 梯度蛋白表达图谱 | 第32-34页 |
·野生株A16R 和突变株A16R△slp 不同时相双向电泳 | 第34-37页 |
·差异蛋白的质谱查询结果 | 第37页 |
·相关蛋白图谱的结果分析 | 第37-42页 |
4 结论与展望 | 第42-43页 |
·结论 | 第42页 |
·展望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9页 |
附录A 仪器设备 | 第49-50页 |
附录B 主要试剂 | 第50-52页 |
附录C 重组质粒PKSV7USD( PKSV7+UP+SPC+DOWN)的构建流程 | 第52-53页 |
附录D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