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内容提要及关键词 | 第1-6页 |
英文内容提要及关键词 | 第6-11页 |
绪论 | 第11-37页 |
一、本研究缘起及视角解析 | 第11-13页 |
二、与本文相关的研究综述 | 第13-19页 |
三、本研究的范围界定和分期标准 | 第19-20页 |
四、本研究的前提和背景:1949-1976年的中国新闻学 | 第20-37页 |
第一章 多元功能的认可(1978-1988) | 第37-71页 |
第一节 批判精神的萌生 | 第41-45页 |
第二节 反思意识的呈现 | 第45-52页 |
第三节 争鸣风气的涌起 | 第52-59页 |
第四节 学术禁区的突破 | 第59-66页 |
第五节 研究方法的改进 | 第66-71页 |
第二章 反思与回顾(1989-1991) | 第71-83页 |
第一节 风波后的反思 | 第71-76页 |
第二节 历史的书写与回顾 | 第76-80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的思考 | 第80-83页 |
第三章 双重属性的确立(1992-2001) | 第83-106页 |
第一节 争鸣再起——新闻是不是商品? | 第84-87页 |
第二节 为改革开路——核心问题突破:双重属性确立 | 第87-90页 |
第三节 研究视域的放大——改革深入的现实和新技术革命引发 | 第90-92页 |
第四节 深化的渴望——有关研究方法和规范及新闻学向何处去的思考 | 第92-98页 |
第五节 有关新闻学体系建构的思考 | 第98-106页 |
第四章 公共利益的显现(2002——2008) | 第106-133页 |
第一节 讨论又起——现实矛盾引发焦点话题:新闻专业主义 | 第108-112页 |
第二节 反思延展——全面检视新闻学 | 第112-122页 |
第三节 规范遵循——渐成共识与行动 | 第122-126页 |
第四节 方法重视——跃为行动后的拷问 | 第126-133页 |
结语 | 第133-136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36-143页 |
后记 | 第143-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