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不同供体及不同回交次数对玉米自交系改良效果分析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1 文献综述第11-28页
   ·种质资源的概念及类型第11页
   ·拓展与改良创新种质资源的必要性第11-12页
   ·我国玉米种质资源研究的进展与现状第12-15页
   ·拓展与改良创新玉米种质资源的必要性第15-16页
   ·玉米种质资源改良创新的方法第16-23页
     ·群体改良第16页
     ·回交育种法第16-22页
     ·其他方法第22-23页
   ·近等基因系第23-28页
     ·近等基因系的概念第23页
     ·构建植物近等基因系的方法第23-24页
     ·构建近等基因系应注意的问题第24页
     ·分子标记在近等基因系研究中的应用第24-25页
     ·近等基因系的应用第25-28页
2 目的与意义第28-29页
3 材料与方法第29-34页
   ·田间试验第29-31页
     ·供试材料与试验病菌第29-30页
     ·田间试验设计及考察性状第30-31页
   ·室内分析第31页
     ·DNA提取与检测第31页
     ·扩增反应和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第31页
   ·统计分析第31-34页
     ·田间资料的统计分析第31-33页
     ·室内实验资料统计分析第33-34页
4 结果与分析第34-46页
   ·BC_1F_3和BC_2F_2选系的田间出苗率及大斑病抗性指标分析第34-38页
     ·差异显著性检验第34页
     ·田间出苗率的多重比较第34-35页
     ·病情指数的多重比较第35-38页
   ·配合力分析第38-42页
     ·组合间差异显著性检验第38页
     ·配合力方差分析第38-39页
     ·一般配合力分析第39-41页
     ·特殊配合力分析第41-42页
   ·杂种优势分析第42-43页
     ·分类对照优势分析第42页
     ·统一对照优势分析第42-43页
   ·BC_1F_3和BC_2F_2选系及亲本的SSR分析第43-46页
     ·位点多样性第43-44页
     ·BC_1F_3和BC_2F_2选系间的遗传变异分析第44-46页
5 讨论与结论第46-51页
   ·不同回交次数改良后代的遗传变异分析第46页
   ·不同回交次数对改良后代出苗率、抗病(大斑病)性及配合力的影响第46-48页
     ·不同回交次数对改良后代出苗率和抗病(大斑病)性的影响第47页
     ·不同回交次数对改良后代配合力的影响第47-48页
   ·不同供体改良后代的遗传变异分析第48-49页
   ·不同供体改良后代的出苗率、抗病(大斑病)性及配合力表现第49-50页
     ·不同供体改良后代的出苗率和抗病(大斑病)性表现第49页
     ·不同供体改良后代的配合力表现第49-50页
   ·关于提高回交改良育种效率的几点建议第50-51页
结论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7页
致谢第57-58页
附图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9个不同遗传背景玉米人工合成群体的遗传潜势分析
下一篇:氮肥施用量及施用时期对普通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