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4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四) 研究范围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基金"老鼠仓"的定性 | 第14-19页 |
一、基金"老鼠仓"的特征——以"融通基金案"为例 | 第14-16页 |
(一) 融通基金"老鼠仓"案概况 | 第14-15页 |
(二) 基金"老鼠仓"的特征 | 第15-16页 |
二、基金"老鼠仓"的性质——"基金公司内部人抢先交易" | 第16-18页 |
(一) 我国对基金"老鼠仓"性质的争论 | 第16-17页 |
(二) 抢先交易概念的考察 | 第17-18页 |
小结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基金公司内部人抢先交易的认定 | 第19-26页 |
一、基金公司内部人抢先交易与类似行为的区别 | 第19-21页 |
(一) 与内幕交易的区别 | 第19-21页 |
(二) 与个人交易的区别 | 第21页 |
二、基金公司内部人抢先交易的构成 | 第21-24页 |
(一) 行为对象——抢先交易信息 | 第21-22页 |
(二) 行为主体——基金管理公司投资管理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 | 第22-23页 |
(三) 行为方式——四种方式 | 第23页 |
(四) 行为结果——造成基金份额持有人的财产损失 | 第23-24页 |
三、对基金"老鼠仓"性质的再思考 | 第24页 |
小结 | 第24-26页 |
第三章 规制基金公司内部人抢先交易的现实必要性 | 第26-29页 |
一、基金公司内部人抢先交易对市场损害巨大 | 第26-27页 |
(一) 损害公平竞争的市场行为准则 | 第26页 |
(二) 损害市场投资信心 | 第26-27页 |
(三) 损害弱势市场主体的权益 | 第27页 |
二、基金公司内部人的交易极易引发道德风险 | 第27-28页 |
(一) 操作异常简单,获得信息易如反掌 | 第28页 |
(二) 违法获利丰厚,对内部人诱惑巨大 | 第28页 |
(三) 逃避监管相当容易,对涉案人处罚极轻 | 第28页 |
小结 | 第28-29页 |
第四章 规制基金公司内部人抢先交易的法律现状及漏洞 | 第29-37页 |
一、我国基金公司内部人个人证券交易的法律规制现状 | 第29-32页 |
(一) 法律层面对个人证券交易之概括禁止 | 第29-30页 |
(二) 部门规章对个人证券交易之明确禁止 | 第30-31页 |
(三) 我国基金公司内部人个人证券交易法律规制小结 | 第31-32页 |
二、规制基金公司内部人抢先交易的法律漏洞 | 第32-36页 |
(一) 基金公司内部人与基金份额持有人的法律关系缺乏明确认定 | 第32-33页 |
(二) 基金公司内部人抢先交易的概念、构成缺乏法律明确界定 | 第33-35页 |
(三) 基金公司内部人个人证券交易信息披露严重不足 | 第35-36页 |
小结 | 第36-37页 |
第五章 我国基金公司内部人抢先交易法律规制的完善 | 第37-50页 |
一、改"堵"为"疏"——转变规制理念 | 第37-39页 |
(一) 放开基金公司内部人个人证券交易禁止之理由 | 第37-38页 |
(二) 法律规制模式之优点 | 第38-39页 |
二、从"无"到"有"——明确规定信赖义务及抢先交易 | 第39-45页 |
(一) 确立基金公司内部人的信赖义务 | 第39-42页 |
(二) 明确规定基金公司内部人抢先交易之概念及构成 | 第42-45页 |
三、由"弱"到"强"——完善基金管理公司内控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 | 第45-49页 |
(一) 基金管理公司内控制度 | 第46页 |
(二) 基金公司内部人个人证券交易信息披露制度 | 第46-49页 |
小结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