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3页 |
一、写作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一)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页 |
(二)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三、本文的写作思路 | 第12页 |
四、本文的写作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12-13页 |
第二章 遗产税的界定分析与比较研究 | 第13-19页 |
一、遗产税的概念和特征 | 第13-14页 |
(一) 遗产税的概念 | 第13页 |
(二) 遗产税的特征 | 第13-14页 |
二、关于遗产税的理论学说 | 第14-17页 |
(一) 国家共同继承权说 | 第14-15页 |
(二) 没收无遗嘱的财产说 | 第15页 |
(三) 溯往课税说 | 第15页 |
(四) 平均财富说 | 第15页 |
(五) 课税能力说 | 第15-16页 |
(六) 享益说 | 第16页 |
(七) 社会福利说 | 第16页 |
(八) 社会政策工具说 | 第16-17页 |
三、遗产税的功能分析 | 第17-19页 |
(一) 保障社会公平 | 第17页 |
(二) 增加财政收入 | 第17页 |
(三) 限制私人资本 | 第17页 |
(四) 激励节俭致富 | 第17-18页 |
(五) 促进公益捐助 | 第18-19页 |
第三章 境外遗产税制度的比较研究 | 第19-24页 |
一、各国遗产税开征的一般情况 | 第19-20页 |
(一) 各国遗产税的现状 | 第19页 |
(二) 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实行分遗产税制 | 第19-20页 |
(三) 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实行超额累进税率 | 第20页 |
(四) 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设置遗产税的同时设置赠与税 | 第20页 |
(五) 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遗产税和赠与税由中央政府征收 | 第20页 |
二、各国遗产税制要素比较 | 第20-24页 |
(一) 纳税人 | 第20-21页 |
(二) 课税对象 | 第21-22页 |
(三) 税率 | 第22-23页 |
(四) 免征额 | 第23页 |
(五) 扣除项目 | 第23-24页 |
第四章 我国开征遗产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24-31页 |
一、我国征收遗产税的必要性分析 | 第24-27页 |
(一) 征收遗产税是平均社会财富的需要 | 第24-25页 |
(二) 征收遗产税是完善我国税制体系的需要 | 第25-26页 |
(三) 征收遗产税是发展公益事业的需要 | 第26-27页 |
(四) 开征遗产税是维护国家税收主权的需要 | 第27页 |
二、我国征收遗产税的可行性分析 | 第27-31页 |
(一) 具有开征遗产税的征收管理能力 | 第28页 |
(二) 具有充裕而可靠的税源 | 第28-29页 |
(三) 具有可供借鉴的丰富经验 | 第29页 |
(四) 具有相对完善的配套法律制度 | 第29-31页 |
第五章 我国遗产税开征的税制构想 | 第31-44页 |
一、遗产税的税制模式 | 第31-33页 |
(一) 总遗产税制 | 第31页 |
(二) 分遗产税制 | 第31-32页 |
(三) 混合遗产税制 | 第32页 |
(四) 三种模式的利弊分析 | 第32-33页 |
二、我国遗产税税制模式的选择 | 第33-34页 |
三、关于赠与税的征收问题 | 第34-36页 |
(一) 无赠与税模式 | 第35页 |
(二) 并行征收模式 | 第35-36页 |
(三) 交叉征税模式 | 第36页 |
(四) 连续征收模式 | 第36页 |
四、遗产税税制要素设计 | 第36-42页 |
(一) 关于纳税人 | 第37页 |
(二) 关于征税对象 | 第37-40页 |
(三) 关于税率 | 第40-41页 |
(四) 关于免征额 | 第41-42页 |
(五) 关于扣除项目 | 第42页 |
五、遗产税的规避形式与防范 | 第42-44页 |
(一) 采用赠与的形式规避遗产税 | 第42-43页 |
(二) 采用保险的形式规避遗产税 | 第43页 |
(三) 采用离岸信托的形式规避遗产税 | 第43-44页 |
第六章 开征遗产税的相关配套制度的完善 | 第44-48页 |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第44-45页 |
二、建立个人财产申报登记制度 | 第45-46页 |
三、建立个人财产评估制度 | 第46-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