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宗教与信仰--以“帝”“天”“道”为论说中心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绪论 | 第11-29页 |
第一章 早期中国终极实在的演变 | 第29-81页 |
第一节 灵 | 第30-36页 |
一、灵与灵信仰 | 第30-31页 |
二、万物有灵 | 第31-32页 |
三、万物共灵 | 第32-36页 |
四、一灵主导万灵共生 | 第36页 |
第二节 帝 | 第36-44页 |
一、帝之源 | 第36-38页 |
二、上帝信仰 | 第38-40页 |
三、诸子经典中关于帝之论述 | 第40-43页 |
四、上帝信仰之衰落 | 第43-44页 |
第三节 天 | 第44-58页 |
一、天之源 | 第45-46页 |
二、天帝信仰 | 第46页 |
三、诸子经典中关于天之论述 | 第46-56页 |
四、天帝信仰衰落及其对后世之影响 | 第56-58页 |
第四节 道 | 第58-81页 |
一、道之源 | 第60-62页 |
二、道之内涵 | 第62-63页 |
三、道、儒诸子关于道之论述 | 第63-68页 |
四、帝、天、道三者之关系 | 第68-81页 |
第二章 秦汉帝国背景下的宗教与信仰 | 第81-121页 |
第一节 意识形态选择 | 第81-94页 |
一、周代意识形态建构 | 第82-85页 |
二、帝国初建之学术统合与"道" | 第85-88页 |
三、法家意识形态 | 第88-92页 |
四、黄老意识形态 | 第92-94页 |
第二节 "惊险一跳"完成 | 第94-104页 |
一、惊险一跳 | 第96-97页 |
二、太一信仰 | 第97-100页 |
三、昊天上帝 | 第100-102页 |
四、政权合法化之完成 | 第102-104页 |
第三节 政治神学建构 | 第104-110页 |
一、董仲舒之神学体系 | 第105-109页 |
二、神学政治之确立 | 第109-110页 |
第四节 神学政治之三大神灵系统 | 第110-121页 |
一、昊天神灵系统 | 第111-116页 |
二、祖宗神灵系统 | 第116页 |
三、孔子神灵系统 | 第116-121页 |
第三章 三教融合背景下的宗教与信仰 | 第121-193页 |
第一节 道学与"帝""天""道" | 第122-151页 |
一、道学 | 第123-127页 |
二、道学与"帝""天""道" | 第127-151页 |
第二节 三教论衡 | 第151-171页 |
一、三教之关系 | 第153-154页 |
二、三教论衡 | 第154-160页 |
三、"帝""天""道"与三教融合 | 第160-171页 |
第三节 至忠与至孝 | 第171-193页 |
一、传统特质 | 第171-175页 |
二、至忠、至孝与"天帝" | 第175-193页 |
第四章 "帝""天""道"与现代社会 | 第193-234页 |
第一节 现代、后现代性与宗教信仰 | 第194-202页 |
一、现代性 | 第195-197页 |
二、后现代性 | 第197-201页 |
三、中国现代社会之返魅特质 | 第201-202页 |
第二节 民族主体性建构 | 第202-220页 |
一、建构"中华民族"一词的内涵 | 第203-206页 |
二、重新论述"中华民族"之关键 | 第206-207页 |
三、重构"中华民族信仰" | 第207-220页 |
第三节 中国公民宗教建构 | 第220-234页 |
一、公共理性 | 第220-222页 |
二、公民宗教 | 第222-224页 |
三、中国公民宗教之建构 | 第224-234页 |
后记 | 第234-240页 |
参考文献 | 第240-248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 | 第248-249页 |
致谢 | 第249-2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