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3页 |
目录 | 第13-17页 |
表目录 | 第17-19页 |
图目录 | 第19-20页 |
1 导论 | 第20-35页 |
·研究背景和研究主题 | 第20-21页 |
·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2-23页 |
·研究概念的界定 | 第23-28页 |
·研究目标、概念框架、研究内容 | 第28-32页 |
·研究目标 | 第28页 |
·研究的概念框架 | 第28页 |
·研究内容 | 第28-32页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32-33页 |
·研究方法 | 第32-33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33页 |
·研究创新之处 | 第33-35页 |
2 文献综述 | 第35-74页 |
·概述 | 第35-36页 |
·担保机构存在性的逻辑分析 | 第36-43页 |
·担保机构的运作形式 | 第43-51页 |
·担保机构的风险管理 | 第51-57页 |
·担保机构的运行成本 | 第57-59页 |
·担保机构的运行效率检验 | 第59-67页 |
·简要评价 | 第67-71页 |
·未来研究的方向 | 第71-74页 |
3 信用担保机构运行机理分析 | 第74-105页 |
·中小企业融资困境 | 第74-82页 |
·信贷配给经典模型 | 第75-76页 |
·信贷配给改进模型 | 第76-78页 |
·EJ模型 | 第78-81页 |
·信贷配给的其他观点 | 第81-82页 |
·信用担保机构改善中小企业融资条件的比较优势分析 | 第82-85页 |
·信用担保机构的信用增级机理 | 第85-87页 |
·信用担保机构的风险分散机理 | 第87-95页 |
·通过加强与银行合作分散风险 | 第87-90页 |
·通过再担保方式分散风险 | 第90-92页 |
·通过被担保企业提供反担保分散风险 | 第92-94页 |
·其他分散风险方式的探索 | 第94-95页 |
·信用担保机构的成本分担机理 | 第95-102页 |
·三个机理之间的关系 | 第102-103页 |
·小结 | 第103-105页 |
4 信用担保附加性实证分析 | 第105-115页 |
·信用担保附加性的研究假设 | 第106-107页 |
·信用担保附加性实证分析 | 第107-113页 |
·信用担保金融附加性检验 | 第107-111页 |
·信用担保经济附加性检验 | 第111-113页 |
·小结 | 第113-115页 |
5 影响信用担保机构运行效率的风险因素评估 | 第115-136页 |
·影响信用担保机构运行效率的风险因素评估:核心假设的提出 | 第116-117页 |
·影响信用担保机构运行效率的风险因素分析 | 第117-122页 |
·信用担保机构运行效率的风险因素实证研究 | 第122-126页 |
·指标体系的权重计算 | 第122-126页 |
·风险水平总体评估 | 第126页 |
·分散受保企业信用风险路径的创新研究 | 第126-134页 |
·分散信用风险传统路径的局限性 | 第126-128页 |
·分散信用风险创新路径的新视角 | 第128-132页 |
·分散信用风险创新路径的几点启示 | 第132-134页 |
·小结 | 第134-136页 |
6 信用担保机构运行的模式创新与转化效应研究 | 第136-149页 |
·担保机构运行效应机理分析 | 第136-139页 |
·基于浙江省几个担保机构创新模式的案例比较分析 | 第139-147页 |
·案例简介 | 第139-143页 |
·新型担保模式的运行转化效应分析 | 第143-147页 |
·小结 | 第147-149页 |
7 信用担保机构运行效率实证分析 | 第149-180页 |
·影响担保机构运行效率的相关因素分析和假设 | 第150-153页 |
·担保机构类型与运行效率的关系 | 第150-151页 |
·担保机构内外部因素与运行效率的关系 | 第151-153页 |
·担保机构运行效率统计分析 | 第153-160页 |
·不同类型信用担保机构运行效率的差异性检验及分析 | 第154-155页 |
·信用担保机构运行效率与内外部因素的相关关系分析 | 第155-157页 |
·内外部因素对运行效率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 第157-158页 |
·不成立假设的原因分析 | 第158-160页 |
·运用DEA方法分析担保机构运行效率 | 第160-165页 |
·担保机构运行转化效应案例研究 | 第165-177页 |
·专家问卷调查分析 | 第165-166页 |
·三类担保机构典型案例简介 | 第166-171页 |
·三类典型担保机构转化效应对比分析 | 第171-177页 |
·小结 | 第177-180页 |
8 全文总结与对策建议 | 第180-188页 |
·全文总结 | 第180-183页 |
·对策建议 | 第183-186页 |
·研究不足和展望 | 第186-188页 |
参考文献 | 第188-215页 |
附录 | 第215-222页 |
作者简历及在校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222-2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