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42页 |
1. 海洋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海洋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 | 第15-16页 |
·海洋微生物的代谢多样性 | 第16-17页 |
·海洋微生物的遗传多样性 | 第17页 |
2. 海洋微生物的生态学意义 | 第17-27页 |
·海洋光合异养微生物的生态作用 | 第18-20页 |
·光合异养蓝细菌 | 第18-19页 |
·耗氧不产氧细菌 | 第19页 |
·含视紫质细菌 | 第19-20页 |
·海洋微微型真核生物的生态作用 | 第20-21页 |
·海洋细菌与有机物的相互作用 | 第21-22页 |
·海洋异养细菌的呼吸作用 | 第22-23页 |
·海洋细菌的动力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23-26页 |
·溶解有机物(DOM) | 第24页 |
·无机营养盐 | 第24-25页 |
·痕量元素 | 第25-26页 |
·海洋病毒对微生物过程的影响和作用 | 第26-27页 |
·病毒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 第26-27页 |
·海洋病毒对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 第27页 |
3.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 第27-33页 |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生态特征 | 第27-30页 |
·水文特征 | 第28-29页 |
·化学特征 | 第29-30页 |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微生物研究现状 | 第30-33页 |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微生物数量 | 第31-32页 |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微生物多样性 | 第32-33页 |
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42页 |
第二章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细菌、病毒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42-8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5页 |
·样品采集 | 第42-43页 |
·水体细菌总数直接计数 | 第43-44页 |
·水体病毒总数直接计数 | 第44-45页 |
·沉积物可培养异养细菌培养计数 | 第45页 |
·环境参数测定 | 第45页 |
2. 实验结果 | 第45-68页 |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基本环境特征 | 第45-55页 |
·水文特征 | 第45-51页 |
·化学特征 | 第51-55页 |
·水体细菌数量的时空分布 | 第55-60页 |
·表层细菌的水平分布和季节变化 | 第55页 |
·10m层细菌的水平分布和季节变化 | 第55-59页 |
·底层细菌的水平分布和季节变化 | 第59页 |
·水体细菌的垂直分布 | 第59-60页 |
·水体病毒数量的时空分布 | 第60-66页 |
·表层病毒的水平分布和季节变化 | 第60-61页 |
·10m层病毒的水平分布和季节变化 | 第61页 |
·底层病毒的水平分布和季节变化 | 第61-62页 |
·水体病毒的垂直分布 | 第62-66页 |
·沉积物细菌数量的时空分布 | 第66-68页 |
3. 讨论 | 第68-79页 |
·长江口海域细菌的时空变化以及与其它海洋环境的比较 | 第68-70页 |
·环境因子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浮游细菌分布的影响 | 第70-77页 |
·温度 | 第70页 |
·盐度 | 第70-71页 |
·溶解氧 | 第71页 |
·营养盐 | 第71-77页 |
·病毒与细菌的关系 | 第77-78页 |
·环境对沉积物细菌分布的影响 | 第78-79页 |
4. 小结 | 第79-80页 |
·水体细菌丰度的时空分布特征 | 第79页 |
·水体病毒丰度的时空分布特征 | 第79页 |
·沉积物细菌丰度的时空分布特征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2页 |
第三章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沉积物细菌的多样性研究 | 第82-10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2-85页 |
·样品采集 | 第82页 |
·环境样品总DNA的提取 | 第82-83页 |
·目的基因的PCR | 第83-84页 |
·克隆文库的构建 | 第84-85页 |
·割胶回收产物与T载体连接 | 第84页 |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84页 |
·质粒重组子的转化 | 第84页 |
·蓝白斑筛选 | 第84页 |
·质粒DNA的小量制备 | 第84页 |
·测序 | 第84-85页 |
·基因文库的分析 | 第85页 |
·16S rRNA基因文库的分析 | 第85页 |
2. 实验结果 | 第85-97页 |
·采样站位的环境背景 | 第85-86页 |
·16S rRNA基因文库的构建 | 第86页 |
·沉积物细菌的群落结构 | 第86-89页 |
·沉积物细菌的多样性 | 第89-97页 |
·变形菌门 | 第89-90页 |
·酸杆菌门 | 第90页 |
·硬壁菌门、拟杆菌门和硝化螺旋菌门 | 第90-97页 |
·其它类群 | 第97页 |
3. 讨论 | 第97-98页 |
4. 小结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4页 |
第四章 :浙江近海沉积环境中海洋细菌的多相分类学研究 | 第104-12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5-114页 |
·样品的采集 | 第105页 |
·菌株的分离与培养 | 第105-106页 |
·培养基 | 第105-106页 |
·菌株的分离和纯化 | 第106页 |
·Microbulbifer菌的多相分类学研究 | 第106-114页 |
·形态特征 | 第107页 |
·生长限制因子 | 第107-108页 |
·生理生化特征 | 第108-111页 |
·化学特征 | 第111页 |
·遗传特征 | 第111-114页 |
2. 实验结果 | 第114-123页 |
·表型特征 | 第114-119页 |
·细胞形态和生长限制因子 | 第114-115页 |
·生理生化特征 | 第115-119页 |
·化学分类特征 | 第119页 |
·全细胞脂肪酸 | 第119页 |
·极性脂 | 第119页 |
·呼吸醌 | 第119页 |
·遗传特征 | 第119-123页 |
·16S rRNA基因和系统发育分析 | 第119-123页 |
·基因组的DNA G+C含量和DNA-DNA同源性 | 第123页 |
3. 讨论 | 第123-124页 |
4. 新种描述 | 第124-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28页 |
本论文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128-13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130-131页 |
致谢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