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0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9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一)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二)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四、本文研究结构 | 第16-19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审计失败与审计危机界定 | 第19-25页 |
一、审计失败含义的界定 | 第19-20页 |
二、审计危机含义的界定 | 第20-23页 |
(一) 审计危机与审计风险 | 第22页 |
(二) 审计危机与审计失败 | 第22-23页 |
(三) 审计风险、审计危机、审计失败 | 第23页 |
三、审计危机及审计失败危机信号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审计失败的危机信号理论分析 | 第25-36页 |
一、审计环境 | 第25-27页 |
(一) 监管环境 | 第25-26页 |
(二) 法律环境 | 第26-27页 |
(三) 职业环境 | 第27页 |
二、审计客体 | 第27-29页 |
(一) 经营失败 | 第27-28页 |
(二) 内部控制失灵 | 第28页 |
(三) 行业性质 | 第28-29页 |
(四) ST处理或退市压力 | 第29页 |
三、审计主体 | 第29-36页 |
(一) 审计师 | 第30-32页 |
(二) 事务所 | 第32-36页 |
第四章 基于上市公司数据的审计失败危机信号验证——研究设计 | 第36-46页 |
一、数据来源 | 第36页 |
二、样本选择的依据和方法 | 第36-38页 |
三、变量选择与模型设计 | 第38-46页 |
(一) 变量选择 | 第38-43页 |
(二) 模型设计 | 第43-46页 |
第五章 基于上市公司数据的审计失败危机信号验证——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6-62页 |
一、样本公司按不同年度标准描述性统计 | 第46-50页 |
(一) 样本公司数量按被处罚年度统计分析 | 第46-48页 |
(二) 样本公司数量按其证券交易所年度统计分析 | 第48-50页 |
二、样本公司按所属行业类别统计分析 | 第50-53页 |
(一) 审计危机样本按所属行业类别统计分析 | 第50-51页 |
(二) 审计失败样本按所属行业类别统计分析 | 第51-53页 |
三、样本公司按其注册地统计分析 | 第53-56页 |
(一) 审计危机样本按其注册地统计分析 | 第53-55页 |
(二) 审计失败样本按其注册地统计分析 | 第55-56页 |
四、样本公司按违规期间与其他时间统计分析 | 第56-62页 |
第六章 基于上市公司数据的审计失败危机信号验证——检验结果 | 第62-70页 |
一、单变量检验 | 第62-65页 |
(一) 审计危机样本单变量检验 | 第62-63页 |
(二) 审计失败样本单变量检验 | 第63-65页 |
二、变量相关性分析 | 第65-68页 |
(一) 审计危机样本相关性分析 | 第65页 |
(二) 审计失败样本相关性分析 | 第65-68页 |
三、Logistic回归结果分析 | 第68-70页 |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建议 | 第70-75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70-72页 |
(一) 监管倾向 | 第70页 |
(二) 高危行业 | 第70-71页 |
(三) 高危地区 | 第71页 |
(四) 上市公司高危期间 | 第71页 |
(五) 事务所及审计师高危期间 | 第71-72页 |
(六) 危机信号 | 第72页 |
二、相应建议 | 第72-74页 |
(一) 事务所及审计师 | 第72-73页 |
(二) 监管部门 | 第73-74页 |
三、研究的局限性 | 第74页 |
四、后续研究方向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后记 | 第79-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80-81页 |
附录 | 第8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