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13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2. 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发展现状及必要性分析 | 第13-24页 |
·汽车自主品牌概述 | 第13-14页 |
·自主品牌概述 | 第13页 |
·汽车自主品牌 | 第13-14页 |
·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发展现状 | 第14-24页 |
·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发展历程 | 第14-16页 |
·独立的自主品牌阶段 | 第14页 |
·合资品牌为主的阶段 | 第14-15页 |
·自主品牌的迅速发展阶段 | 第15-16页 |
·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发展现状 | 第16-21页 |
·自主品牌增速较快 | 第16-18页 |
·自主品牌种类较多 | 第18-20页 |
·竞争由低端市场向高端市场延伸 | 第20-21页 |
·技术提升重点转向新能源和节能技术 | 第21页 |
·出口销量不断提升 | 第21页 |
·发展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必要性分析 | 第21-24页 |
·强势自主品牌是国家经济实力的体现 | 第22页 |
·强势自主品牌是向汽车强国转变的必经之路 | 第22页 |
·强势自主品牌意味着话语权 | 第22-23页 |
·强势自主品牌是市场竞争的利器 | 第23页 |
·强势自主品牌加速了自主创新 | 第23-24页 |
3. 制约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发展的因素 | 第24-29页 |
·政府扶持力度不足 | 第24-25页 |
·企业规模小、效益低 | 第25页 |
·缺乏核心技术和研发能力 | 第25-26页 |
·品牌战略意识薄弱 | 第26-27页 |
·品牌溢价低,利润率低 | 第27页 |
·企业人才缺乏,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 第27-29页 |
4. 国外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与启示 | 第29-39页 |
·美国汽车产业发展分析及启示 | 第29-31页 |
·美国汽车产业发展历程 | 第29-30页 |
·自主发展阶段 | 第29页 |
·外资品牌冲击阶段 | 第29页 |
·技术创新阶段 | 第29-30页 |
·美国汽车产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 第30-31页 |
·政府高度重视 | 第30页 |
·建立多维度研发体系 | 第30-31页 |
·发展经济型节能汽车 | 第31页 |
·日本汽车产业发展分析及启示 | 第31-34页 |
·日本汽车产业发展历程 | 第31-33页 |
·起步阶段 | 第31-32页 |
·初步形成阶段 | 第32页 |
·技术革新阶段 | 第32页 |
·自主开发阶段 | 第32-33页 |
·日本汽车产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 第33-34页 |
·国家政策扶持 | 第33页 |
·消化吸收的同时注重自主研发能力的培育 | 第33-34页 |
·加大研发资金投入 | 第34页 |
·提高生产管理水平 | 第34页 |
·韩国汽车产业发展分析及启示 | 第34-37页 |
·韩国汽车产业发展历程 | 第35-36页 |
·起步阶段 | 第35页 |
·吸收创新阶段 | 第35页 |
·自主开发阶段 | 第35-36页 |
·韩国汽车产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 第36-37页 |
·政府大力支持 | 第36页 |
·重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 | 第36页 |
·坚持自主发展道路 | 第36-37页 |
·巴西汽车产业发展模式及经验教训 | 第37-39页 |
·巴西汽车产业发展历程 | 第37页 |
·巴西汽车产业经验教训启示 | 第37-39页 |
5. 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发展对策和建议 | 第39-46页 |
·宏观层面 | 第39-40页 |
·政策引导,强化自主品牌意识 | 第39页 |
·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营造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 第39-40页 |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扩大政府采购 | 第40页 |
·微观层面 | 第40-46页 |
·企业层面 | 第40-44页 |
·做好品牌定位,树立品牌形象 | 第40-41页 |
·加大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力度 | 第41-43页 |
·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型汽车 | 第43-44页 |
·大力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 第44页 |
·消费者 | 第44-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1-52页 |
详细摘要 | 第52-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