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垃圾短信的概念及其分类 | 第12-22页 |
·垃圾短信的概念 | 第12-17页 |
·垃圾短信的分类 | 第17-22页 |
·内容违法型 | 第18页 |
·内容骚扰型 | 第18页 |
·内容广告型 | 第18-19页 |
·内容诈骗型 | 第19页 |
·病毒型 | 第19页 |
·内容陷阱型 | 第19-22页 |
第二章 垃圾短信产生的原因及我国治理的现状分析 | 第22-28页 |
·立法不够完善 | 第22-25页 |
·现有法律规定系统化不强,缺乏对垃圾短信治理的全方位规定 | 第23页 |
·垃圾短信的定义没有明确界定或界定存在问题 | 第23-24页 |
·宪法权利的行使存在障碍 | 第24页 |
·无明确的个人信息立法保护 | 第24-25页 |
·执法力度不够 | 第25页 |
·各主体未发挥应有作用 | 第25-28页 |
·利益驱使 | 第26页 |
·权利限制 | 第26页 |
·技术限制 | 第26-27页 |
·不积极行使权利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垃圾短信侵犯的用户权益 | 第28-34页 |
·垃圾短信侵犯了用户的财产权 | 第28页 |
·垃圾短信侵犯了用户的知情权 | 第28-29页 |
·垃圾短信侵犯了用户的缔约自由 | 第29页 |
·垃圾短信侵犯了用户的生活安宁权 | 第29-30页 |
·垃圾短信侵犯了用户的通信自由 | 第30-31页 |
·垃圾短信侵犯了用户的个人信息 | 第31-34页 |
第四章 各主要国家、国际组织对垃圾短信的治理及其启示 | 第34-44页 |
·通过立法对垃圾短信加以规制 | 第34-36页 |
·欧盟 | 第34-35页 |
·美国 | 第35-36页 |
·日本 | 第36页 |
·加强对手机用户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 | 第36-38页 |
·欧盟 | 第36-37页 |
·美国 | 第37页 |
·日本 | 第37-38页 |
·实行手机实名制 | 第38-39页 |
·欧盟 | 第38页 |
·美国 | 第38-39页 |
·日本 | 第39页 |
·强制电信运营商在技术层面上对垃圾短信的治理 | 第39-40页 |
·欧盟 | 第39页 |
·美国 | 第39-40页 |
·日本 | 第40页 |
·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垃圾短信的监控和投诉 | 第40-41页 |
·欧盟 | 第40页 |
·美国 | 第40-41页 |
·日本 | 第41页 |
·对我国的启示 | 第41-44页 |
第五章 完善我国对垃圾短信的民事法律规制 | 第44-58页 |
·明确垃圾短信的定义 | 第44-45页 |
·将手机号纳入到个人信息中进行保护 | 第45-46页 |
·实行手机实名制 | 第46-48页 |
·完善短信广告的准入和监管制度 | 第48-50页 |
·明确各主体的具体义务和责任 | 第50-58页 |
·基础运营商的义务和责任 | 第50-53页 |
·手机制造商的义务和责任 | 第53页 |
·短信发送者的义务和责任 | 第53-56页 |
·短信接收者的义务和责任 | 第56-58页 |
结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