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1 绪论 | 第8-13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选题意义 | 第9-11页 |
·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论文结构 | 第11-13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1-12页 |
·论文研究框架图 | 第12-13页 |
2 国内外研究和相关理论综述 | 第13-24页 |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西方学者对公共政策概念的界定 | 第13页 |
·主权在民理论 | 第13-14页 |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14-16页 |
·公共选择理论 | 第16页 |
·治理理论 | 第16-17页 |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国内学者对公共政策概念的界定 | 第17页 |
·善治理论 | 第17-18页 |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相关理论综述 | 第18-24页 |
·公民的概念 | 第18-19页 |
·公民参与的概念 | 第19页 |
·公民参与的特征 | 第19-20页 |
·公共政策的特征 | 第20页 |
·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 | 第20-24页 |
3 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现状分析 | 第24-31页 |
·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主要渠道 | 第24-27页 |
·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制度 | 第24页 |
·公民听证会 | 第24-25页 |
·参与政党活动 | 第25页 |
·参与社团活动 | 第25-26页 |
·信访制度 | 第26页 |
·行政公示 | 第26页 |
·网络参与 | 第26-27页 |
·其他渠道 | 第27页 |
·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特征分析 | 第27-29页 |
·主动性参与 | 第27页 |
·利益性参与 | 第27-28页 |
·群体性参与 | 第28页 |
·智能性参与 | 第28-29页 |
·法制性参与 | 第29页 |
·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动因分析 | 第29-31页 |
·经济动因——利益驱动 | 第29页 |
·政治动因——公共政策制定自身的要求 | 第29-30页 |
·文化动因——民主意识觉醒和公民精神成长 | 第30-31页 |
4 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存在的问题 | 第31-37页 |
·公民自身存在的问题 | 第31-32页 |
·缺乏主动性,参与意识较弱 | 第31页 |
·参与能力不足 | 第31页 |
·组织化程度低 | 第31-32页 |
·政府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32-35页 |
·缺乏民主意识,官本位思想严重 | 第32-33页 |
·政策制定易受强势利益团体影响 | 第33-34页 |
·参与渠道不畅、制度建设滞后 | 第34-35页 |
·公民非制度化参与公共政策现象 | 第35-37页 |
5 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制约因素分析 | 第37-40页 |
·公民参与的体制不健全 | 第37-38页 |
·传统专制文化的消极影响 | 第38页 |
·政府的利益取向 | 第38-39页 |
·公民社会的缺失 | 第39-40页 |
6 完善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对策研究 | 第40-46页 |
·创新参与观念,培养公民意识 | 第40页 |
·完善制度建设,拓宽参与渠道 | 第40-42页 |
·改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第41页 |
·完善决策听证制度 | 第41页 |
·大力推行政务公开 | 第41页 |
·改革信访制度 | 第41-42页 |
·完善社会自治功能,提高公民参与能力 | 第42页 |
·大力推进公民网络参与 | 第42-46页 |
·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网络使用技术的普及 | 第44页 |
·推行电子政务建设 | 第44页 |
·完善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引导公民网络参与有序发展 | 第44-46页 |
7 结束语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附录 | 第50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50页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