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8页 |
绪论 | 第8-15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8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8-9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四、研究现状的不足与趋势 | 第12-13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3页 |
六、论文设计 | 第13-14页 |
七、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4-15页 |
第一章 代议制度、政治文化及二者关系概说 | 第15-27页 |
第一节 代议制度概说 | 第15-19页 |
一、代议制度的界定与内涵 | 第15-16页 |
二、代议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 第16-18页 |
三、代议制度的基本条件 | 第18-19页 |
第二节 政治文化概说 | 第19-24页 |
一、政治文化的界定与内涵 | 第19-21页 |
二、政治文化的类型 | 第21-22页 |
三、政治文化的基本功能 | 第22-23页 |
四、政治文化的生存环境 | 第23-24页 |
第三节 代议制度与政治文化的关系 | 第24-26页 |
一、参与型政治文化是代议制度产生与发展的深层原因 | 第24-25页 |
二、参与型政治文化是代议制度的应有之意 | 第25页 |
三、参与型政治文化与代议制度共生于近现代民主社会之中 | 第25-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参与型政治文化的萌生与民初代议制度的构筑 | 第27-44页 |
第一节 清末民初的西学东渐 | 第27-30页 |
一、洋务运动中的西学东渐 | 第27-28页 |
二、戊戌变法中的西学东渐 | 第28-29页 |
三、辛亥革命中的西学东渐 | 第29页 |
四、西学东渐对中国旧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冲击 | 第29-30页 |
第二节 参与型政治文化是民初代议制度的制导系统 | 第30-36页 |
一、民主思想的萌生与演进是政治制度弃旧图新的根本 | 第31-33页 |
二、主权在民思想的萌生与演进是代议制度的人格化力量 | 第33-34页 |
三、新伦理道德的萌生与演进是代议制度的社会基础 | 第34-35页 |
四、法治思想的萌生与演进是代议制度取代封建专制制度的突破 | 第35-36页 |
第三节 参与型政治文化在民初代议制度中的显性表现 | 第36-43页 |
一、代议制度既是历史诉求又是参与型政治文化的显性表现 | 第36-38页 |
二、代表制度的设计与参与型政治文化 | 第38-40页 |
三、代议机关组织制度的设计与参与型政治文化 | 第40-42页 |
四、代议机关议决制度的设计与参与型政治文化 | 第42-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依附型政治文化的僵固与民初代议制度的失败 | 第44-59页 |
第一节 依附型政治文化的僵固及其对代议制度的影响 | 第44-49页 |
一、潜性依附型政治文化的僵固与对代议制度的影响 | 第44-45页 |
二、显性依附型政治文化的僵固及其对代议制度的影响 | 第45-47页 |
三、依附型政治文化生态环境的丰沃及其及其对代议制度的影响 | 第47-49页 |
第二节 政治文化的新不敌旧及其对代议制度的影响 | 第49-53页 |
一、参与型政治文化不敌依附型政治文化及其对代议制度的影响 | 第49-51页 |
二、参与型政治文化自身的缺憾及其对代议制度的影响 | 第51-53页 |
第三节 畸形政治文化的制导失灵与代议制度运行的失败 | 第53-57页 |
一、畸形政治文化的制导失灵与代表制度运行的失败 | 第53-54页 |
二、畸形政治文化的制导失灵与代议机关组织制度运行的失败 | 第54-56页 |
三、畸形政治文化的制导失灵与代议机关议决制度运行的失败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四章 政治文化视角下民初代议制度的后世启示 | 第59-71页 |
第一节 文化转型影响政治变革 | 第59-63页 |
一、参与型政治文化的优先倡导是政治变革的成功之母 | 第59-60页 |
二、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广泛传播是政治变革的恒久之道 | 第60-62页 |
三、新旧政治文化的柔性整合是政治变革的良运之本 | 第62-63页 |
第二节 中国国情下代议制度中的政治文化变量 | 第63-69页 |
一、革新:以公民文化取代臣民文化 | 第63-65页 |
二、设计:集权主义寓于民主政治之中 | 第65-67页 |
三、运行:精英政治与参与政治结合 | 第67-68页 |
四、展望:代议民主走向适度自治民主 | 第68-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结语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