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高校国防教育中民族精神培养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导论第8-14页
 1.选题及其意义第8-9页
 2.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9-13页
 3.研究思路第13页
 4.主要创新点第13页
 5.主要研究方法第13-14页
第一章 国防教育中民族精神培养概述第14-21页
   ·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涵义及相互关系第14-16页
     ·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第14-16页
     ·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辩证关系第16页
   ·国防教育中民族精神培养释义第16-21页
     ·定义第16-17页
     ·特征第17-18页
     ·功能第18-21页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的现状分析第21-31页
   ·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素养的总体状况第21-24页
     ·积极向上的主流态势第21-22页
     ·对民族传统的态度较为冷漠第22-24页
   ·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的现状第24-26页
     ·教育的地位和方法得到认可第24-25页
     ·培养的过程和手段过于简单第25-26页
   ·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问题的原因分析第26-31页
     ·教育意识的弱化第27页
     ·教育环境的匮乏第27-29页
     ·自身弱点的制约第29页
     ·教育机制的缺乏第29-31页
第三章 国防教育中民族精神培养的理论依据第31-40页
   ·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精神培养的论断第31-35页
     ·以民族特性和时代性为核心的马列经典论断第31-32页
     ·以核心价值体系为精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论断第32-35页
   ·思想政治教育学对民族精神培养的理论指导第35-37页
     ·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指明民族精神培养的正确方向第35-36页
     ·注重实践的学科特色提供民族精神培养的科学方法第36-37页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拓展民族精神培养的有效途径第37页
   ·国防教育理论关于民族精神培养的学说第37-40页
     ·"国防教育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教育"第37-38页
     ·"民族精神是国防教育的核心价值"第38-40页
第四章 国防教育中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的内容探析第40-53页
   ·基础:"居安思危、防患未然"的国家意识第40-42页
     ·国家主权意识第40-41页
     ·国家安全意识第41-42页
   ·核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怀第42-44页
     ·民族辉煌历史第42-43页
     ·中国特色国情第43-44页
     ·当代神圣责任第44页
   ·民族气节:"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第44-47页
     ·自尊第45页
     ·自立第45-46页
     ·自信第46页
     ·自强第46-47页
   ·价值取向:"见利思义、先义后利"第47-49页
     ·以义制利第47-48页
     ·生财有道第48-49页
   ·生活态度:"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第49-50页
     ·尚勤戒惰,倡俭戒奢第49页
     ·英勇斗争,百折不饶第49-50页
   ·操行品质:"正直善良、诚实守信"第50-53页
     ·信守承诺第50-51页
     ·言行一致第51-53页
第五章 国防教育中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的路径探究第53-68页
   ·优化国防教育课程建设,发挥民族精神培养主渠道作用第53-57页
     ·彰显国防教育课程的独特优势第53-55页
     ·提升国防教育课程的教学水平第55-57页
   ·利用军校共建平台,发挥国防教育实践活动载体作用第57-58页
     ·"请进来"指导第57-58页
     ·"走出去"实践第58页
   ·重视校园国防文化建设,发挥环境熏陶作用第58-61页
     ·注重校园国防文化制度建设第59页
     ·强化校园国防文化渗透作用第59-61页
   ·创新国防教育基地建设,实现培养功能的拓展第61-64页
     ·国防教育模拟仿真基地的建设第61-62页
     ·国防教育大众传媒基地的建设第62-64页
   ·完善国防教育运行机制,构建优良保障体系第64-68页
     ·建立责任明晰的领导机制第64页
     ·建立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第64-65页
     ·建立内外统筹的合力机制第65-66页
     ·建立和谐高效的调控机制第66-67页
     ·建立综合配套的保障机制第67-68页
结束语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5页
致谢第75-7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国防教育对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影响的研究
下一篇:新军事变革下高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