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导论 | 第9-19页 |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现有研究取得的成果 | 第13页 |
·现有研究的不足和缺陷 | 第13-14页 |
·研究设计与分析思路 | 第14-18页 |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4页 |
·理论依据 | 第14-17页 |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8-19页 |
2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国内外经验借鉴 | 第19-25页 |
·国内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实践 | 第19-21页 |
·浙江农村劳动力转移 | 第19页 |
·山东农村劳动力转移 | 第19-20页 |
·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 | 第20-21页 |
·重庆农村劳动力转移 | 第21页 |
·国外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实践 | 第21-23页 |
·英国强制型农村劳动力转移 | 第21-22页 |
·美国自由型农村劳动力转移 | 第22页 |
·日本跳跃型农村劳动力转移 | 第22-23页 |
·印度缓慢型农村劳动力转移 | 第23页 |
·国内外农村劳动力转移实践的经验启示 | 第23-25页 |
3 增城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情况 | 第25-39页 |
·增城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区位环境 | 第25-28页 |
·增城市的地理位置优势 | 第25-26页 |
·增城市农村劳动力人口基础 | 第26-28页 |
·增城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证调查及特征分析 | 第28-32页 |
·增城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证调查 | 第28-29页 |
·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情况 | 第29-30页 |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后的收入情况 | 第30页 |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稳定情况 | 第30页 |
·农村劳动力务工地区的选择情况 | 第30-31页 |
·农村劳动力的行业选择情况 | 第31-32页 |
·增城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模式归结及特色措施 | 第32-36页 |
·增城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模式归结 | 第32-33页 |
·增城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色措施 | 第33-36页 |
·增城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6-39页 |
·农村劳动力过剩与结构性短缺问题并存 | 第36页 |
·农村劳动力转移花费的成本相对较高 | 第36-37页 |
·农村劳动力的整体技能水平和文化素质偏低 | 第37页 |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后的合法权益无法保障 | 第37-38页 |
·乡镇企业吸收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明显下降 | 第38页 |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公共服务体系残缺不全 | 第38-39页 |
4 增城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具体对策建议 | 第39-44页 |
·建立并完善统筹城乡就业的机制体制 | 第39页 |
·多措并举着力降低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本 | 第39-40页 |
·开展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培训教育方式 | 第40-41页 |
·拓展农村劳动力合法权益的救济渠道 | 第41页 |
·发展镇街企业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途径 | 第41-42页 |
·构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色就业服务体系 | 第42-44页 |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44-46页 |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44页 |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附录一 增城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问卷 | 第50-52页 |
附录二 增城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访谈提纲 | 第52-53页 |
附录三 2004-2009年度增城市农村劳动力培训学员统计表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