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第一章 引论 | 第14-34页 |
第一节 全球变化研究的紧迫性探讨 | 第15-17页 |
第二节 城市化对台站观测气温影响初探 | 第17-20页 |
第三节 气温订正及其和LUCC关系国内外研究进展分析 | 第20-26页 |
第四节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6-34页 |
·立论依据 | 第26-27页 |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7-34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气象、遥感及LUCC数据整理和分析 | 第34-42页 |
第一节 台站观测气温数据的均一化处理和分析 | 第35-37页 |
·站点数据相关性分析 | 第35页 |
·数据的均一化及订正 | 第35-37页 |
第二节 MODIS LST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 第37-38页 |
第三节 Landsat MSS、TM、ETM数据及DEM数据的整理 | 第38-40页 |
第四节 LUCC数据及特点 | 第40页 |
第五节 小结 | 第40-42页 |
第三章 安徽省热状况分析 | 第42-71页 |
第一节 基于观测气温的安徽省热状况分析 | 第43-54页 |
·年变化分析 | 第45-49页 |
·季节变化分析 | 第49-54页 |
第二节 基于LST的热状况分析 | 第54-57页 |
第三节 气温、LST结合的安徽空间热分布探讨 | 第57-65页 |
第四节 不同小气候区域的划分 | 第65-69页 |
·分区研究 | 第65页 |
·基于LST、气温插值及台站位置的分区 | 第65-66页 |
·基于DEM数据的分区纠正 | 第66-67页 |
·基于台站相关性的分区纠正 | 第67-69页 |
第五节 小结 | 第69-71页 |
第四章 安徽省城市化进程及基于城市规模的热状况分析 | 第71-85页 |
第一节 基于LUCC的安徽城市化进程简析 | 第71-77页 |
·安徽省总体发展状况分析 | 第72-74页 |
·安徽省城镇用地变化分析 | 第74-77页 |
第二节 不同规模城市气温变化的分析 | 第77-84页 |
·各级城市气温变化的分析 | 第79-83页 |
·选取区域城市气温变化比较 | 第83-84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84-85页 |
第五章 背景气温及各区LUCC对气温影响分析 | 第85-129页 |
第一节 背景气温及获取方法 | 第87-98页 |
·台站周边下垫面获取 | 第87-88页 |
·人工神经网络算法以及小城市站的归属 | 第88-92页 |
·安徽省及各分区背景气温的计算 | 第92-98页 |
第二节 基于背景气温的各区城市热岛效应研究 | 第98-114页 |
·巢湖区域城市热岛分析 | 第98-99页 |
·年气温数据状况分析 | 第99-104页 |
·季节数据气温状况分析 | 第104-107页 |
·基于理想天气条件的热岛状况分析 | 第107-110页 |
·其他区域及大城市热岛状况分析 | 第110-114页 |
第三节 气温订正 | 第114-116页 |
第四节 下垫面类型对气温影响分析 | 第116-119页 |
·基于台站的缓冲区土地利用的获取 | 第116-117页 |
·基于缓冲区的土地利用和气温变化关系的浅分析 | 第117-119页 |
第五节 基于LST的ANUSPLIN气温插值结果和下垫面关系分析 | 第119-127页 |
·省域土地类型和夜晚气温关系 | 第121-123页 |
·各区域夜晚气温的简单比较分析 | 第123页 |
·ANUSPLIN插值及台站、城市区域热岛比较 | 第123-127页 |
第六节 小结 | 第127-129页 |
第六章 基于台站缓冲区的城市化对气温影响分析 | 第129-143页 |
第一节 城市气候和城市热岛 | 第129-130页 |
第二节 研究区域概况和数据处理方法 | 第130-132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130-131页 |
·数据来源和处理 | 第131-132页 |
第三节 研究结果分析 | 第132-140页 |
·合肥市气象站周边下垫面变化分析 | 第132-133页 |
·基于年均值、极值热岛强度和下垫面关系分析 | 第133-135页 |
·基于日定时气温年均值热岛强度和下垫面关系分析 | 第135-137页 |
·LUCC和热岛年变化关系分析 | 第137-139页 |
·单一土地类型和热岛强度的定量关系分析 | 第139-140页 |
第四节 研究结论和讨论 | 第140-143页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第143-146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143-144页 |
第二节 研究创新 | 第144页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第144-146页 |
附录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146-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52页 |
后记 | 第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