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方针政策及其阐述论文

中国农村公共服务非均衡供给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3页
第一章 导论第13-37页
 第一节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第13-18页
  一、选题的依据第13-16页
  二、选题的意义第16-18页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述评第18-32页
  一、国外研究综述第19-25页
  二、国内研究综述第25-31页
  三、简要述评第31-32页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32-35页
  一、研究内容第32-34页
  二、研究方法第34-35页
 第四节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第35-37页
第二章 农村公共服务非均衡供给的理论基础第37-65页
 第一节 公共服务的界定第37-54页
  一、公共产品还是公共服务:学科分类视角第37-46页
  二、农村公共服务的分类第46-54页
 第二节 公共服务的相关理论第54-59页
  一、公共产品供求均衡理论第54-57页
   1、庇古均衡第54-55页
   2、萨缪尔森均衡第55-56页
   3、林达尔均衡第56-57页
  二、公共选择理论第57-58页
  三、"多中心治理"理论第58-59页
 第三节 主要概念界定第59-65页
  一、非均衡第59-61页
  二、政治合法性第61-62页
  三、利益博弈第62-65页
第三章 中国农村公共服务非均衡供给的特征事实与实证检验第65-115页
 第一节 中国农村公共服务非均衡供给的类型第65-69页
  一、非均衡供给类型Ⅰ:城乡非均衡供给第66-67页
  二、非均衡供给类型Ⅱ:总量非均衡供给第67-68页
  三、非均衡供给类型Ⅲ:结构非均衡供给第68-69页
 第二节 中国农村公共服务非均衡供给的特征事实第69-101页
  一、非均衡供给类型Ⅰ:城乡非均衡供给的特征事实第69-87页
   1、城乡义务教育服务非均衡供给第69-75页
   2、城乡医疗卫生服务非均衡供给第75-79页
   3、城乡社会保障服务非均衡供给第79-85页
   4、城乡公共设施服务非均衡供给第85-87页
  二、非均衡供给类型Ⅱ:总量非均衡供给的特征事实第87-92页
   1、总量非均衡供给:财政支农视角第87-89页
   2、总量非均衡供给:提供主体非均衡视角第89-92页
  三、非均衡供给类型Ⅲ:结构非均衡供给的特征事实第92-101页
   1、结构非均衡供给:"软"、"硬"公共服务非均衡供给第92-98页
   2、结构非均衡供给:地区非均衡供给第98-101页
 第三节 农村公共服务非均衡供给的经济效应及实证检验第101-115页
  一、农村公共服务非均衡供给的经济效应第101-109页
   1、农村公共服务非均衡供给的收入效应第101-106页
   2、农村公共服务非均衡供给的消费效应第106-109页
  二、农村公共服务非均衡供给的实证检验第109-115页
第四章 中国农村公共服务非均衡供给的宏观政治经济逻辑:基于政治合法性视角的分析第115-155页
 第一节 中国农村公共服务非均衡供给的演进:回顾与反思第115-122页
  1、中国农村公共服务非均衡供给体制的演进:一个简要回顾第115-117页
  2、财政压力决定中国农村公共服务非均衡供给体制演进:一个反思第117-122页
 第二节 中国农村公共服务非均衡供给的宏观政治经济逻辑第122-127页
  1、公共服务服务供给的政治经济学:政治合法性第122-126页
  2、中国政治合法性基础的演变第126-127页
 第三节 政治合法性与中国农村公共服务非均衡供给的演进第127-146页
  一、政治合法性与非均衡供给类型Ⅰ:城乡非均衡供给第127-131页
  二、政治合法性与非均衡供给类型Ⅱ:总量非均衡供给第131-137页
   1、政治合法性与基层财力不足第131-133页
   2、政治合法性与提供主体非均衡第133-137页
  三、政治合法性与非均衡供给类型Ⅲ:结构非均衡供给第137-146页
   1、政治合法性与"软"、"硬"公共服务非均衡供给第137-141页
   2、政治合法性与地区非均衡供给第141-146页
 第四节 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从非均衡走向均衡发展的第146-155页
  一、政治合法性基础转变与非均衡供给类型Ⅰ的转变:城乡均衡化发展第147-149页
  二、政治合法性基础转变与非均衡供给类型Ⅱ的转变:总量均衡化发展第149-152页
  三、政治合法性基础转变与非均衡供给类型Ⅲ的转变:结构均衡化发展第152-155页
第五章 中国农村公共服务非均衡供给的微观政治经济逻辑:基于利益博弈视角的分析·第155-193页
 第一节:中国农村公共服务非均衡供给的政治经济逻辑第155-165页
  一、基层财政困难导致中国农村公共服务非均衡供给假说的反思第155-157页
  二、中国农村公共服务非均衡供给的微观政治经济逻辑:利益博弈第157-159页
  三、相关利益博弈模型:一个文献第159-165页
   1、国外相关的主要利益博弈模型第159-163页
   2、国内相关的主要利益博弈模型第163-165页
 第二节 利益博弈与非均衡供给类型Ⅰ:城乡非均衡供给第165-177页
  一、城乡公共服务非均衡供给的"合理性"逻辑探究第165-167页
  二、城乡公共服务非均衡供给:公共政策的城乡压力集团模型第167-177页
   1、城乡压力集团模型构建及分析第168-172页
   2、城乡压力集团博弈模型的运用第172-177页
 第三节 利益博弈与非均衡供给类型Ⅱ:总量非均衡供给第177-184页
  一、中央政府与基层政府的利益博弈:政策执行博弈模型第178-181页
  二、基层政府与农民的利益博弈:囚徒困境模型第181-182页
  三、农民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博弈:集体行动模型第182-184页
 第四节 利益博弈与非均衡供给类型Ⅲ:结构非均衡供给第184-193页
  一、中央政府与基层政府的利益博弈:政绩考核下的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第184-187页
  二、基层政府与农民的利益博弈:公共服务政治市场模型第187-193页
第六章 从非均衡走向均衡: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体制的再架构第193-223页
 第一节 中国农村公共服务提供的宏观架构第193-202页
  一、发展战略转型:从非均衡发展战略走向均衡化发展战略第193-196页
   1、城乡非均衡发展走向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第193-194页
   2、区域非均衡发展走向省域内、县域内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第194-195页
   3、从市场化走向政府主导化的均衡化发展战略第195-196页
  二、政府转型: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架构第196-202页
   1、重构政绩考核体制: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的干部政绩考核制度第198页
   2、基层政府职能转变:以提供农村公共服务为中心第198-202页
 第二节 中国农村公共服务均衡供给的中观架构第202-211页
  一、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化发展的制度架构:各级政府的合理分工第204-207页
  二、农村公共服务总量均衡的制度架构:财政支出结构的转型第207-208页
  三、农村公共服务结构均衡制度架构:财政转移支付结构的优化第208-211页
 第三节 中国农村公共服务提供的微观架构第211-223页
  一、提供模式的转变:"单中心"向"多中心"提供模式转变第211-215页
   1、生产与提供的区分:"多中心"提供模式的理论基础第211-213页
   2、基层政府主导的"多中心"提供模式第213-214页
   3、分类分财力分阶段相结合的"多中心"提供模式第214-215页
  二、农村公共服务提供机制的再构架第215-223页
   1、供给主体的再架构——以乡镇政府为主体升级为以中央、省级政府为主体第215-218页
   2、供给决策机制的再架构——构建农村公共服务的利益表达机制和供给的公众决策参与机制第218-220页
   3、供给激励机制的再架构——引入问责制第220-223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223-229页
 第一节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第223-225页
  一、基本结论第223页
  二、主要结论第223-225页
 第二节 研究局限与后续研究展望第225-229页
  一、研究不足之处第225-226页
  二、后续研究展望第226-229页
参考文献第229-239页
后记第239-240页

论文共24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药品领域无序发展的现状分析及政策效果论证
下一篇:公共产品供给视角的中国区域经济均衡增长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