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引言 | 第13-16页 |
一、个人信息刑法保护概述 | 第16-32页 |
(一) 个人信息的概念和内容 | 第16-20页 |
(二) 个人信息与相关概念的厘定 | 第20-23页 |
1. 个人信息与个人隐私 | 第20-21页 |
2. 个人信息与个人资料、个人资讯、个人数据 | 第21-23页 |
(三) 个人信息权的法律属性及其分类 | 第23-28页 |
1. 个人信息权的法律属性 | 第23-27页 |
2. 个人信息权的种类 | 第27-28页 |
(四) 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必要性 | 第28-32页 |
1. 个人信息遭受严重侵害 | 第29-30页 |
2. 侵害原理和现有制裁方式的局限性 | 第30-31页 |
3. 刑法对信息方面公众利益和个人利益重视程度的不平衡 | 第31页 |
4. 社会主义法制的体系性所需 | 第31-32页 |
二、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根据 | 第32-46页 |
(一) 哲学根据:犯罪的人性基础——需要 | 第33-36页 |
(二) 法学根据:犯罪本质、刑罚本质和刑法机能 | 第36-39页 |
1. 犯罪本质 | 第36-37页 |
2. 刑罚本质 | 第37-38页 |
3. 刑法机能 | 第38-39页 |
(三) 社会学根据:和谐社会和人本思潮 | 第39-41页 |
(四) 实践根据: 个人信息方面的现实案例 | 第41-46页 |
·年“艳照门”案 | 第41-42页 |
·年“人肉搜索”助纣为虐的河南科技学院周春梅被杀案 | 第42-44页 |
·年的王佳俊冒名顶替罗彩霞上大学案 | 第44-45页 |
·年“艾滋女”闫德利案 | 第45-46页 |
三、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谦抑分析 | 第46-57页 |
(一) 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立法上“入罪化”的谦抑 | 第48-50页 |
1. 对国家官员有关公众知政权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限制 | 第48-49页 |
2. 对有关刑事犯罪嫌疑人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限制 | 第49-50页 |
(二) 个人信息刑法保护司法中的刑法谦抑 | 第50-53页 |
1. 个人信息刑法保护司法解释中的刑法谦抑 | 第50-51页 |
2. 个人信息刑法保护刑罚裁量与适用中的刑法谦抑 | 第51-53页 |
3. 个人信息刑法保护司法动态中程序机制的动态去罪化 | 第53页 |
(三) 对“人肉搜索”行为的入罪限制 | 第53-57页 |
四、国内外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立法现状及其分析 | 第57-68页 |
(一) 我国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立法现状及其分析 | 第57-62页 |
(二) 国外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立法现状及其分析 | 第62-68页 |
1. 美国 | 第62-64页 |
2. 德国 | 第64-65页 |
3. 瑞典 | 第65页 |
4. 奥地利 | 第65-66页 |
5. 韩国 | 第66页 |
6. 英国 | 第66页 |
7. 法国 | 第66页 |
8. 日本 | 第66-68页 |
五、我国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立法缺陷及其完善 | 第68-82页 |
(一) 我国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立法缺陷 | 第69-76页 |
1. 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过于分散 | 第69-70页 |
2. 犯罪罪名的缺失 | 第70页 |
3. 个人隐私权刑法保护的缺失 | 第70-71页 |
4. 《刑法修正案》(七)第7 条规定的“公民个人信息”指涉范围较窄 | 第71-73页 |
5. 《刑法修正案》(七)第7 条规定的犯罪主体范围较窄 | 第73页 |
6. “违反国家规定”的限定与《个人信息保护法》缺失相矛盾 | 第73-74页 |
7. 犯罪客观行为中对“非法使用”行为方式的遗漏 | 第74页 |
8. 《刑法修正案》(七)第7 条规定的刑事责任追诉方式不合理 | 第74-75页 |
9. 《刑法修正案》(七)第7 条中法定刑设置有违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 第75-76页 |
(二) 我国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立法完善 | 第76-82页 |
1. 整合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刑法资源 | 第77页 |
2. 设置“非法泄露、获取个人信息罪”罪名 | 第77-78页 |
3. 扩大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对象和范围 | 第78-79页 |
4. 扩大犯罪主体范围和犯罪行为方式 | 第79-80页 |
5. 解决“违反国家规定”与《个人信息保护法》缺失的悖论 | 第80页 |
6. 规定“以自诉为主、公诉为辅”的追诉原则 | 第80-81页 |
7. 完善法定刑的刑罚设置 | 第81-82页 |
结语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9页 |
后记 | 第89-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