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转型期中国主流媒体的灾难呈现与记忆实践--以《人民日报》相关报道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一 绪论第13-31页
    (一)研究缘起第13-14页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第14-19页
        1、理论基础第14-15页
        2、研究现状第15-19页
    (三)概念界定第19-20页
        1、对“主流媒体”的界定第19页
        2、对“转型期中国”的解释第19-20页
    (四)研究问题和意义第20-22页
        1、研究问题第20-21页
        2、研究意义第21-22页
    (五)研究方法第22-23页
    (六)样本选取和类目建构第23-27页
        1、样本的选取原则第23-24页
        2、类目建构第24-27页
    (七)三大灾难案例的选取及原因第27-29页
        1、 “消失在记忆中”:1987 年大兴安岭森林火灾第27-28页
        2、 “重新走回记忆”:1976 年唐山大地震第28页
        3、 “正在成为记忆”:2018 年寿光洪灾第28-29页
    (八)文章结构第29-31页
二 灾难报道的报道形式第31-42页
    (一)报道的时间分布第31-35页
        1、“5.6”大兴安岭火灾:近三十年来报道量趋近于无第31-33页
        2、 “7.28”唐山地震:总报道量大、年报道量相对平均第33-34页
        3、 “2018 寿光洪灾”:整体报道量低,基本无后续报道第34-35页
    (二)报道的新闻体裁第35-37页
        1、“5.6”大兴安岭火灾:消息为主,通讯为辅第35-36页
        2、 “7.28”唐山地震:评论数量接近消息第36-37页
        3、 “2018 寿光洪灾”:缺少专访、评论第37页
    (三)图片的使用情况第37-40页
        1、报纸:纯文字报道占七成第38-39页
        2、微博微信:文字加图片为主第39-40页
    (四)小结第40-42页
        1、反复报道灾难,建构集体记忆第40页
        2、丰富新闻细节,拉近受众距离第40-41页
        3、合理使用图片,直观呈现现场第41-42页
三 灾难报道的主题呈现第42-48页
    (一)消息来源:依赖政府信源,确保权威真实第42-43页
    (二)报道范围第43-46页
        1、三次灾难报道中各议题的分布第43-44页
        2、报道的主要内容第44-46页
    (三)小结第46-48页
        1、官方消息为主,信源种类单一第46页
        2、聚焦政治议题,报道角度有限第46-47页
        3、强调救援行动,忽略灾难本身第47-48页
四 灾难报道的主体角色第48-53页
    (一)灾难报道的关涉主体第48-50页
    (二)主要关涉主体在灾难报道中的角色第50-51页
        1、政府:救灾行动的指挥者和重建工作的领导者第50-51页
        2、民众:灾难事件的受害者和重建工作的参与者第51页
    (三)小结第51-53页
        1、突出政府主体,体现决策科学第51-52页
        2、强化角色定位,形成固定印象第52-53页
五 灾难报道的基调建构第53-58页
    (一)报道目的第53-56页
    (二)报道基调:中立为主,正面为辅第56-57页
    (三)小结第57-58页
        1、坚持党性原则,加强舆论引导第57页
        2、侧重正面形象,缺少批评反思第57-58页
六 灾难报道的公众记忆:基于相关调查的结果分析第58-73页
    (一)问卷调查结果第58-68页
        1、受访者对三次灾难事故的认知程度第60-65页
        2、媒介建构与受众认知间的对立和统一第65-68页
    (二)访谈结果第68-73页
        1、记住了救灾情况,忘记了灾难情况第69-70页
        2、受众对灾难报道中“创伤记忆”的拒斥第70-71页
        3、“不公开即负面”的受众心理第71-72页
        4、文艺作品对灾难记忆建构的补充作用第72-73页
七 结论与讨论第73-78页
    (一)研究结论第73-75页
        1、基于政府视角的灾难新闻建构第73-74页
        2、灾难记忆的选择性强化与遗忘第74页
        3、媒介记忆与受众记忆间的偏差第74-75页
        4、媒介融合与灾难记忆的传承第75页
    (二)研究讨论第75-78页
参考文献第78-81页
附录A:问卷详情第81-84页
附录B:访谈详录第84-89页
致谢第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H电视台都市频道发展战略研究
下一篇:VR技术应用于新闻实践的伦理困境及其突破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