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交通运输经济论文--水路运输经济论文--中国水路运输经济论文--企业组织和经营管理论文

QT货运公司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9-17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9-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物流信息化研究现状与述评第11-14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3 文献述评第13-14页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第14-17页
        1.3.1 研究内容第14页
        1.3.2 研究方法第14-15页
        1.3.3 技术路线第15-17页
第2章 信息化发展战略基础理论第17-25页
    2.1 信息化第17-20页
        2.1.1 信息化的内涵第17页
        2.1.2 信息化的本质第17-19页
        2.1.3 信息化的地位第19-20页
    2.2 战略管理基础理论第20-21页
        2.2.1 战略管理的概念第20页
        2.2.2 战略管理的内涵第20页
        2.2.3 战略管理的内容第20-21页
    2.3 基础研究方法第21-25页
        2.3.1 SWOT分析法第21-22页
        2.3.2 企业发展战略理论第22-25页
第3章 QT货运公司信息化现状分析第25-39页
    3.1 QT货运公司简介第25-29页
        3.1.1 QT货运公司基本情况第25页
        3.1.2 QT货运公司组织结构第25-26页
        3.1.3 QT货运公司相关业务构成第26-29页
    3.2 QT货运公司信息化发展历程与成效第29-33页
        3.2.1 QT货运公司信息化发展历程第29-31页
        3.2.2 QT货运公司信息化发展成效第31-33页
    3.3 QT货运公司信息化发展战略存在的问题第33-39页
        3.3.1 信息化发展战略第33页
        3.3.2 QT货运公司现行的信息化发展战略第33-35页
        3.3.3 QT货运公司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35-37页
        3.3.4 QT货运公司信息化发展问题的主要成因第37-39页
第4章 QT货运公司信息化发展环境分析第39-49页
    4.1 QT货运公司信息化发展外部环境分析第39-41页
        4.1.1 政治环境分析第39-40页
        4.1.2 经济环境分析第40页
        4.1.3 技术环境分析第40-41页
        4.1.4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第41页
    4.2 QT货运公司信息化发展行业环境分析第41-44页
        4.2.1 竞争者威胁第42-43页
        4.2.2 进入者威胁第43页
        4.2.3 供应商威胁第43页
        4.2.4 购买者威胁第43-44页
        4.2.5 替代品威胁第44页
    4.3 QT货运公司信息化发展内部环境分析第44-45页
        4.3.1 信息化专业人才分析第44页
        4.3.2 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分析第44-45页
        4.3.3 企业管理组织现状分析第45页
    4.4 QT货运公司信息化发展SWOT分析第45-49页
        4.4.1 优势第45-46页
        4.4.2 劣势第46页
        4.4.3 机会第46-47页
        4.4.4 威胁第47-49页
第5章 QT货运公司信息化发展战略制定第49-53页
    5.1 QT货运公司信息化发展战略定位的原则第49页
    5.2 QT货运公司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内容目标第49-50页
    5.3 未来QT货运公司信息化发展战略实施措施与方向第50-53页
第6章 QT货运公司实施信息化发展战略的保障措施第53-56页
    6.1 掌握与企业实际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信息技术。第53页
    6.2 培养专业化的物流人才团队。第53-54页
    6.3 拥有雄厚的资金资源,保障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第54页
    6.4 设立信息化管理部门,制定信息化管理制度及标准。第54-55页
    6.5 加强企业风险管理,降低风险发生率。第55-56页
第7章 结论第56-57页
    7.1 主要结论第56页
    7.2 研究不足之处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6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60-61页
致谢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一种基于介孔碳纳米粒的多重刺激响应性阿霉素递释系统及其用于抗多药耐药肿瘤的研究
下一篇:一种pH敏感性纳米金刚石介导的阿霉素和咯萘啶共输送系统及其用于抗多药耐药肿瘤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