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国内外烟叶生产的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国外烟叶生产的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内烟叶生产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 | 第11-15页 |
1.3.1 现代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1-12页 |
1.3.2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2-13页 |
1.3.3 中国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 第13-15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8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5.2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5.3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第2章 牡丹江烟区与国内外烟区生态条件、烟叶质量比较 | 第18-34页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18-21页 |
2.1.1 气候数据收集 | 第18页 |
2.1.2 烟样采集和测定 | 第18-19页 |
2.1.3 土样采集和测定 | 第19-20页 |
2.1.4 统计分析方法 | 第20-21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1-32页 |
2.2.1 牡丹江烟区气候与其他烟区的比较 | 第21-23页 |
2.2.2 牡丹江烟区土壤养分特征与国内外烟区的比较 | 第23-27页 |
2.2.3 牡丹江烟区烟叶质量与国内外烟区的比较 | 第27-3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3章 牡丹江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和制约因素 | 第34-39页 |
3.1 牡丹江烟叶生产优势分析 | 第34-36页 |
3.1.1 优越的生态环境 | 第34页 |
3.1.2 较好的社会经济条件 | 第34-35页 |
3.1.3 扎实的烤烟产业发展基础 | 第35-36页 |
3.2 牡丹江烟叶生产的制约因素 | 第36-39页 |
3.2.1 种植规模难以实现突破 | 第36-37页 |
3.2.2 从业人员素质难以适应需要 | 第37-38页 |
3.2.3 政策保障机制难以给力发展 | 第38-39页 |
第4章 牡丹江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 第39-43页 |
4.1 强化烤烟产业政策保障机制建设 | 第39页 |
4.2 改革财政投入机制 | 第39-40页 |
4.3 加快科技兴烟创新步伐 | 第40-43页 |
4.3.1 搭建“政商研企”合作平台 | 第40-41页 |
4.3.2 构建烟叶实用生产技术体系 | 第41页 |
4.3.3 建立健全烤烟叶技术保障系统 | 第41-43页 |
第5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43-47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43-45页 |
5.2 研究创新点 | 第45页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45-47页 |
5.3.1 研究不足之处 | 第45-46页 |
5.3.2 研究展望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作者简介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