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绪论 | 第11-23页 |
一、基本概念及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11-14页 |
(一) 基本概念 | 第11-13页 |
(二)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13-14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三、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5-20页 |
四、资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一) 资料来源 | 第20-21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五、创新之处 | 第21-22页 |
六、主要观点和体系架构 | 第22-23页 |
第一章 官营工商业竞价机制的历史性发展 | 第23-43页 |
一、官营工商业竞价方式的产生及发展 | 第23-30页 |
(一) 买扑(扑买)的出现及发展 | 第23-26页 |
(二) 承买(请买、请射)的出现及发展 | 第26-27页 |
(三) 承佃(请佃)的出现及发展 | 第27-29页 |
(四) 承揽(揽买、结揽、承包)的出现及发展 | 第29-30页 |
二、宋代官营工商业竞价机制发展的历史原因 | 第30-42页 |
(一) 社会经济的繁荣 | 第30-31页 |
(二) 赋税结构的变革 | 第31-33页 |
(三) 土地私有化的发展 | 第33-34页 |
(四) 工商业私营思想的出现 | 第34-35页 |
(五) 农民身份多样化 | 第35-37页 |
(六) 货币资本作用的强化 | 第37页 |
(七) 农民经济思想的发展 | 第37-39页 |
(八) 人多地少矛盾尖锐化 | 第39-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二章 宋代官营工商业领域竞价的几个热点 | 第43-67页 |
一、坊场的竞价承包及出卖 | 第43-50页 |
二、官田的竞价承包及出卖 | 第50-55页 |
(一) 北宋时期官田的竞价承包及出卖 | 第50-52页 |
(二) 南宋时期官田的竞价承包及出卖 | 第52-55页 |
三、商税的竞价承包 | 第55-57页 |
(一) 税场、税铺的竞价承包 | 第55-56页 |
(二) 墟市的竞价承包 | 第56-57页 |
四、酒店的竞价承包 | 第57-58页 |
五、祠庙的竞争承包 | 第58-59页 |
六、津渡的竞价承包 | 第59-61页 |
七、矿冶业的竞价承包 | 第61-63页 |
(一) 北宋时期坑冶的竞价承包 | 第61-62页 |
(二) 南宋时期坑冶的竞价承包 | 第62-63页 |
八、茶、盐、醋的竞价承包 | 第63-65页 |
(一) 茶的竞价承包 | 第63页 |
(二) 盐的竞价承包 | 第63-64页 |
(三) 醋的竞价承包 | 第64-65页 |
九、政府购买领域的竞价承包 | 第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三章 宋代官营工商业竞价机制的基本程序 | 第67-84页 |
一、招标程序 | 第68-77页 |
(一) 竞争声明 | 第68页 |
(二) 竞争价格的确定原则 | 第68-69页 |
(三) 竞争者的资格预审 | 第69-75页 |
(四) 竞争的时限 | 第75-77页 |
二、投标程序 | 第77-78页 |
(一) 造木柜分送县镇 | 第77-78页 |
(二) 竞争者投状 | 第78页 |
(三) 按时将木柜送到州郡 | 第78页 |
三、评标程序 | 第78-81页 |
(一) 评选的标准 | 第78-81页 |
(二) 评标的人员、地点 | 第81页 |
四、中标程序 | 第81-83页 |
(一) 榜示评选结果 | 第82页 |
(二) 给付合同契约 | 第82页 |
(三) 中标人交纳课额 | 第82-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四章 宋代官营工商业竞价机制的管理系统和保障体系 | 第84-98页 |
一、宋代官营工商业竞价机制的管理系统 | 第84-91页 |
(一) 管理工商业竞价的机构 | 第84-88页 |
(二) 主管工商业竞价的人员 | 第88-91页 |
二、宋代官营工商业竞价活动的优惠措施 | 第91-94页 |
(一) 宽限纳课时限 | 第91-92页 |
(二) 提供入仕途径 | 第92页 |
(三) 蠲放所欠课利 | 第92-94页 |
三、宋代官营工商业竞价机制的保障体系 | 第94-96页 |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第五章 宋代官营工商业竞价机制的评析 | 第98-124页 |
一、特点 | 第98-99页 |
(一) 相对自由 | 第98页 |
(二) 相对公平 | 第98-99页 |
(三) 相对公正 | 第99页 |
(四) 政府主导干预 | 第99页 |
二、影响 | 第99-100页 |
(一) 积极影响 | 第100页 |
(二) 消极影响 | 第100页 |
三、地位 | 第100-108页 |
四、作用 | 第108-113页 |
(一) 用作常平本钱 | 第108-109页 |
(二) 补充军费 | 第109-111页 |
(三) 发放吏人俸禄 | 第111页 |
(四) 雇募役人 | 第111-112页 |
(五) 补贴公人食钱 | 第112-113页 |
(六) 补贴学费 | 第113页 |
五、评价 | 第113-122页 |
(一) 优越性 | 第114-115页 |
(二) 弊端 | 第115-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122-124页 |
余论 | 第124-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5页 |
致谢 | 第135-136页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