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5-29页 |
1.1 丙烯腈对雄性生殖系统影响的概述 | 第15-19页 |
1.1.1 丙烯腈概述 | 第15-16页 |
1.1.2 丙烯腈对生殖健康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 | 第16页 |
1.1.3 丙烯腈对生精细胞和精子的影响 | 第16-17页 |
1.1.4 丙烯腈对睾丸组织结构的影响 | 第17页 |
1.1.5 丙烯腈对血清性激素的影响 | 第17页 |
1.1.6 丙烯腈对睾丸酶的影响 | 第17-18页 |
1.1.7 丙烯腈对遗传物质的影响 | 第18页 |
1.1.8 丙烯腈对受孕力及子代的影响 | 第18-19页 |
1.1.9 丙烯腈致雄性生殖损伤的机制 | 第19页 |
1.2 芹菜素生物学作用的概述 | 第19-27页 |
1.2.1 芹菜素概述 | 第19-20页 |
1.2.2 芹菜素的抗炎作用 | 第20页 |
1.2.3 芹菜素的抗癌作用 | 第20-21页 |
1.2.4 芹菜素的降血压/血脂/血糖作用 | 第21-22页 |
1.2.5 芹菜素抗氧化和促氧化的作用 | 第22-23页 |
1.2.6 芹菜素的抗菌/抗病毒/抗真菌作用 | 第23页 |
1.2.7 芹菜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 第23-24页 |
1.2.8 芹菜素的免疫调节作用 | 第24-25页 |
1.2.9 芹菜素减轻药(毒)物对机体损伤的作用 | 第25页 |
1.2.10 芹菜素生殖调节作用 | 第25-27页 |
1.2.11 芹菜素的生物学其它作用 | 第27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7-29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9-44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29页 |
2.2 实验步骤 | 第29-31页 |
2.3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31页 |
2.4 大鼠染毒及饲养 | 第31-33页 |
2.5 实验方法 | 第33-43页 |
2.5.1 材料收集 | 第33页 |
2.5.2 体重和脏器系数 | 第33页 |
2.5.3 精子相关实验 | 第33-36页 |
2.5.4 血清激素测定 | 第36页 |
2.5.5 睾丸组织相关实验 | 第36-38页 |
2.5.6 NF-κB核转录免疫荧光实验 | 第38-39页 |
2.5.7 蛋白质印迹实验 | 第39页 |
2.5.8 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 | 第39-42页 |
2.5.9 细胞凋亡实验 | 第42-43页 |
2.6 统计分析 | 第43-44页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第44-68页 |
3.1 芹菜素对丙烯腈染毒大鼠一般状况和体重的影响 | 第44-45页 |
3.1.1 大鼠一般状况的变化 | 第44页 |
3.1.2 大鼠体重的变化 | 第44页 |
3.1.3 大鼠脏器湿重和脏器系数变化 | 第44-45页 |
3.2 芹菜素对丙烯腈致大鼠精子损伤的影响 | 第45-49页 |
3.2.1 大鼠精子密度和活力的变化 | 第45-46页 |
3.2.2 大鼠各级精子比例的变化 | 第46页 |
3.2.3 大鼠精子运动参数的变化 | 第46-47页 |
3.2.4 大鼠精子形态的变化 | 第47-49页 |
3.3 芹菜素对丙烯腈致大鼠精子损伤机制的影响 | 第49-51页 |
3.3.1 大鼠精子脂质过氧化损伤 | 第49页 |
3.3.2 大鼠精子鞭毛超微结构损伤 | 第49-51页 |
3.4 芹菜素对丙烯腈致大鼠睾丸损伤的影响 | 第51-54页 |
3.4.1 大鼠睾丸组织形态的变化 | 第51-52页 |
3.4.2 大鼠睾丸组织标志酶的变化 | 第52-53页 |
3.4.3 大鼠血清性激素的变化 | 第53-54页 |
3.5 芹菜素对丙烯腈致大鼠睾丸损伤机制的影响 | 第54-68页 |
3.5.1 大鼠睾丸组织氧化损伤 | 第54-55页 |
3.5.2 大鼠睾丸组织炎性损伤 | 第55-56页 |
3.5.3 大鼠睾酮合成的损伤 | 第56-57页 |
3.5.4 大鼠睾丸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 | 第57-61页 |
3.5.5 大鼠睾丸细胞凋亡 | 第61-68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68-79页 |
4.1 芹菜素对丙烯腈染毒大鼠一般情况的保护作用 | 第68页 |
4.2 芹菜素对丙烯腈致大鼠精子质量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 第68-70页 |
4.2.1 大鼠精子质量的保护作用 | 第68-69页 |
4.2.2 大鼠精子质量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 | 第69-70页 |
4.3 芹菜素对丙烯腈致大鼠睾丸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 第70-79页 |
4.3.1 大鼠睾丸损伤的保护作用 | 第70-72页 |
4.3.2 大鼠睾丸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 | 第72-79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9-80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79页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93页 |
附录 | 第93-96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页 |